综合历史文化要素的价值重塑!

导读:摘要:我国以投资为主导的驱动力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建设,造成历史文化保护的遗憾。随着对保护方式的反思,我国正从基于单一物质向重视文化与历史过程延续的文化遗产保护阶段转变

  摘要:我国以投资为主导的驱动力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建设,造成历史文化保护的遗憾。随着对保护方式的反思,我国正从基于单一物质向重视文化与历史过程延续的文化遗产保护阶段转变,其变化需相应的保护理念与技术手段与之契合。以石家庄车辆厂片区设计为例,提出采用文化单元的整体视角进行价值重塑与空间阐释的规划方法。从空间构建与非空间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强调体系化的文脉整合与价值传递,以促进历史文化要素在融合当代价值观基础上的认同与延续。

  
  关键词:历史文化,文化单元,价值重塑,空间阐释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但基于“普查—划线—挂牌—提保护要求”的规范保护体系,达到保护级别的历史要素通常呈点状、分散分布而丧失文脉逻辑;未达到保护级别的历史要素则被裹挟于资本驱动和文化驱动的两难抉择中,难以实现价值与内涵的传承。从“静态保存”到“多样利用”,再到“文化与历史过程的延续”,面临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转折时期。保护的本质是唤起后世的尊重与感动,再现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超越了对历史要素本体保护利用的单一手段,需以文化单元作为整体视角,综合理解历史要素形成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诸多因素,挖掘并整合复杂制约条件和现状要素中的文脉逻辑,利用多种手段有效完成历史脉络的空间阐释与价值重塑。石家庄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其诞生和发展与铁路交通密不可分。石家庄车辆厂片区作为反映石家庄铁路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要素密集,文化内涵深厚。随着石家庄市火车站的搬迁和城区段高铁线入地,片区旧有功能面临全面调整和升级。在历史内涵再现的同时满足新的城市功能需求,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平衡,是设计的核心命题。
  
  一、石家庄车辆厂片区概况
  
  1.具有城市“原点”的深刻文化内涵,但达到保护级别的要素有限
  
  石家庄车辆厂以法国巴黎开车公司于1905年创建的正太铁路总机厂为前身,见证了石家庄从小村落到大城市的发展全过程,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象征。但由于厂房更替、总体风貌、建筑质量等原因,石家庄车辆厂未达到保护级别。片区内历史建筑多与铁路文化和车辆厂附属功能相关,呈单体点状分布,相互缺乏联系,包括老正太饭店、大石桥、正太火车站售票厅、法式别墅、高克谦烈士纪念碑、民建东胡同一号院、民建胡同商业楼、公里街四号商业楼及天主教堂,法定保护范围极其有限,如图1所示。
  
  2.历史要素空间适应性有限,面临价值衰减的可能性
  
  片区内历史要素以工业厂房和砖混结构小体量单体建筑为主,原有空间仅适于植入低层高密度的商业、文化、办公等职能。而片区位于石家庄主城区中心部位,在总体规划中作为主城区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承担商业、文化及商务中心职能,势必形成追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价值增值的趋势。历史要素的固有形态与新城市功能的空间需求形成矛盾,加之石家庄快速建设过程中已出现类似历史要素大拆大建的现象,使大面积保留性开发动力不足,片区面临价值衰减的威胁。
  
  3.历史要素分散并置,文化脉络具有阐释难度
  
  历史要素位置分散,保护力度不足(8处历史建筑中仅高克谦烈士纪念碑与文化广场结合融入市民活动),且缺乏最基本的价值信息传递,如图2所示。正太饭店于1907年建设,作为石家庄餐饮业开山之作,接待过孙中山、张学良等众多重要历史人物,目前处于闲置状态,隔绝于城市公共空间之外。历史要素亟需融入当今社会背景,通过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方式重新建构,进行系统、整体的文化脉络阐释。
  
浏览大图
  二、历史文化要素价值重塑与空间阐释
  
  文化单元即在一定区域内,文脉逻辑联系紧密的文化要素的空间集合。基于石家庄车辆厂片区历史文化要素的强相关性(铁路文化主题)和空间密集性(集中在69.1hm2的空间范围内),将其作为文化单元整体研究文化要素空间与时间的复杂联系,提出文脉整合、价值叠加、空间阐释、价值重塑的规划方式,作为综合点状文化要素聚集地规划设计的尝试。
  
  1.文脉整合
  
  规划通过对历史要素关联性事件、人物和时间顺序的深入挖掘,总结出片区文脉逻辑,如表1所示。据记载,石家庄城市的诞生源于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的开通,优越的交通位置带来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片区内,京汉铁路作为核心文化元素和城市初始动力,是串联各历史要素的逻辑主脉。根据历史文献考证,京汉铁路穿过大石桥,结合近代火车站空间布局规律和石家庄车辆厂厂房布局方式及主要工艺流线,推测出历史上京汉铁路线垂直于大石桥并连接至正太火车站售票厅。由此提出,京汉铁路线先后联系正太铁路火车站售票厅、正太饭店、大石桥、车辆厂等历史要素,并符合“火车票售卖—餐饮服务—行人跨越设施—车辆维修保养”的内在逻辑,形成南北方向的核心空间轴线和文脉线索,如图3所示。
  
  2.价值叠加
  
  细分历史要素等级,区分处置方式,平衡历史价值与未来发展需求,明确片区发展方向,如表2所示。1)历史价值基于对历史文化要素历史价值、法定保护要求、建筑质量等综合评估,规划分为三级历史风貌建筑,从严格保护到意向性保留,提出差异性的保护利用方式和策略。2)区位价值规划片区是石家庄主城区核心区位的用地,多年来依托火车站发展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地铁1号线从片区南侧穿过,片区东侧未来铁路线入地后产生的空间将带来更大的绿化景观优势。3)认知价值石家庄车辆厂由初始建设到2015年搬迁,承载了几代人的深刻回忆,已成为石家庄重要的认知要素,具有深厚的情感积淀。综合片区价值、城市需求与上位规划,作为石家庄城市结构的中心,规划片区是城市新旧文化交融的核心,也是城市功能升级的重要区域。因此规划将片区定位为体现城市原点文化的公共活力中心、城市重要旅游节点和形象展示区及区域商业商务核心。
  
  3.空间阐释
  
  (1)结合公共空间与城市功能对文脉逻辑进行空间阐释,集中体现规划片区作为石家庄“城市发源地”的历史文化特征,以“百年广场—文化商业广场—铁路文化休闲商街”三段主题串联京汉铁路历史路径轴线,结合局部点式历史要素功能利用,塑造特色城市风貌与景观地标,如图4所示。2.3.1历史文脉轴线空间阐释1)百年广场在保留正太火车站售票厅、正太饭店和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的基础上,突出南北向历史文脉轴线,整合石家庄解放英雄纪念碑南北向次要轴线和正太饭店东西向次要轴线,围合成3个主要广场,即正太饭店西广场、东广场及西南侧城市广场,以打开历史建筑周边观赏空间,突出展示其精美立面。基于三大主要广场,结合用地布置一系列商业、文化功能复合的中小体量广场街区。街区内部通过网状路径划分,开敞空间营造和景观文化符号植入形成人性尺度、活力复合的内部街巷体系,并结合业态策划,突出文化创意工坊区、铁路文化记忆区、解放碑纪念区及民国风情商业区等四大分区主题,形成无界融合的功能景观区域。
  
  (2)文化商业广场为展示和突出大石桥全貌,规划将其北侧空间打开,形成三角形广场区域,增强对大石桥观赏的视域面积和景深感。在广场北侧以大体量建筑作为空间的围合与收束,增加广场的内聚感。
  
  (3)铁路文化休闲商街由于石家庄车辆厂现状厂房为新中国成立后重建,其核心价值在于历史记忆和认知价值,而建筑质量、建筑结构、建筑风貌层面价值并不突出。结合新的城市需求,规划保留历史文脉轴线西侧厂房,基于内部结构和大跨度空间格局,通过增加夹层竖向分隔空间、扩大屋顶天窗增加采光面积、加建连廊打通室内外通道等方式,扩大工业厂房的功能适宜性,植入零售商业、酒吧、休闲、办公等业态。同时,将滑行架、塔式起重机等原有工业要素植入厂房空间,营造丰富的体验感。
  
  历史文脉轴线位于厂房一侧,利用厂房的灰空间,一面为旧工业遗产记忆,另一面为新建商业建筑,体现现代与历史的碰撞与交融。宏观层面,三大主题段构成空间收放的起承转合,并形成室内外交替的丰富场所;微观层面,规划在历史文脉轴线上布置拆除的铁轨作为文化符号,提示路径走向。2.3.2点式历史要素的功能利用对于未被历史文脉轴线串联的文化要素,积极寻找展示与利用途径,加强历史要素的空间阐释力度。1)原址保留车辆厂水塔,在水塔周边设置景观广场,并与东侧铁路文化休闲商街形成空间和景观联系。2)原址保留4幢法式别墅,由于建筑体量较小,功能改造难度大,规划在外观修复的基础上,对周边场地进行景观改造,通过铺装、草坪和休息空间的设置,塑造场所感,增强建筑之间的联系性。3)异地保护民建东胡同一号院、民建胡同商业楼和公里街四号商业楼,根据政府要求,将分散的商业类建筑集中到百年广场,融入商业文化街区,保证“修旧如旧”的建筑风貌。
  
  4.价值重塑
  
  完善交通体系,划分均好地块整合片区路网体系,使地块尺度和交通组织形式符合新功能要求。规划对南北方向道路进行疏通与整合,在尊重现状道路的基础上,改善交叉口组织方式;对东西向道路进行加密和连通,增加6条道路联系新胜利大街,以落实片区内部的微循环系统,并划分均匀的开发地块,保证各地块交通、景观等条件的均好性。2.4.2植入公共职能,满足城市需求新植入的城市功能沿历史文脉轴线向外围生长,由南到北形成商业办公综合区、文化商业广场综合区、SOHO公寓区、酒店商务综合区、改造居住区等五大板块,通过高强度开发实现城市核心区位应有的土地价值。保留片区西北侧老旧居住区,逐渐改造提升以优化居住环境。保留片区南侧老火车站,通过建筑内部功能置换和景观环境塑造,作为近代铁路文化风貌展示区。新功能通过东西方向轴线串联、建筑底层功能联通、慢行路径串联等与历史文脉轴线形成有机联系,促进历史文脉轴线的网状延伸,如图8所示。2.4.3严控地标界面,塑造城市名片基于文脉主轴与新功能的建设强度差异,片区形成“外高内低”的总体形象,如图9所示。沿新胜利大街布置1组富有韵律感的高层办公建筑,保持沿街建筑贴线率,并以最北侧超高层建筑作为建筑序列的收束,形成线型高层地标界面。历史文脉轴线西侧以高层和小高层建筑为主,结合片区西北侧居住区改造增加沿路界面的公共性,植入小型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弥补老旧小区公共绿地不足的现状。以历史文脉轴线串联的多样性公共设施与活动场所,作为城市旅游节点,提供文化休闲体验,新老元素共塑城市名片。
  
  三、基于价值重塑与价值传递的非空间策略
  
  文化单元的充实和历史文化要素的价值构建与价值传递不仅依托于物质空间的阐释,更根植于片区使用者、体验者、决策者的思想认知。历史要素的价值不应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先验性概念,而是通过人的不断认识和再创造,在融合当代价值观的基础上被认同和延续。因此,片区应在实施空间建设的同时加强非空间层面的策略引导。
  
  1.加强文化主导的公众参与
  
  基于文化保护强烈的社会公益属性,应依托公众的广泛参与,引起历史文化要素的广泛社会关注,真正提高其精神传播活力。一方面,完善基于现有法制机制的本地居民公众参与。从规划、审批、修编、建设等阶段吸纳公众意见,实现作为片区绝对权益主体的居民生活改善与环境提升需求;另一方面,构建以文化为先导的公众治理体系。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均有庞大的文化遗产保护民间力量,与政府自上而下的保护手段形成互补。建议规划片区通过公众教育、政策指引等方式,鼓励民间保护机构和相关组织的建立,并通过其发起的各类公益活动进行持续宣传,使居民参与到历史文化“故事”的阐述与谱写中,甚至可能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物质空间的保护。
  
  2.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场景互动
  
  在目前互联网、大数据相关技术发展和智慧城市构建的基础上,融入历史文化保护内容。包括历史文化要素全息模型的建立,历史文化信息终端的开发和交互式应用场景的落实。例如运用AR技术进行虚拟雕塑、虚拟建筑、虚拟人物的空间落位,形成体验者与场所的多样互动。或基于大数据实时服务功能,提供旅游自助导引,拓展更多沉浸式历史文化游赏方式,激发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对历史文化的适度“营销”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已用“城市营销”理论影响城市规划,而使城市改造后的成果取得更大的商业吸引力或满足城市特定发展目标,拉斯维加斯和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均为城市营销中的积极案例。而我国近年来涌现的景德镇陶溪川等文化遗产改造案例也说明跳出物质空间本身进行营销和运营的重要性。因此,建议石家庄车辆厂片区将历史文化要素、公共产品和城市环境作为整体,面向城市旅游业发展,在以设计为基础的同时,全面考虑投资、建设、运营全过程,通过形象宣传、主题活动、游线策划等,包括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作用,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的多元价值。
  
  四、结语
  
  在科技创新、价值观迭代、人民生活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从物质空间的延续上升到精神和情感的延续,这从内在催生了个性化价值重塑和空间阐释的需求。作为规划工作者,不仅需选择适宜的设计模式,平衡多方利益诉求,更应理解历史、回归历史,进而通过空间塑造、功能策划等一切技术手段,将历史以真诚、热情的态度讲述给当代人。本文以文化单元为视角,回溯城市原点,整合历史文脉逻辑并完成空间阐释,平衡历史要素保护与新功能的植入,作为对文化遗产创新型保护的初步尝试,希望未来进行更丰富的积累和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政协石家庄市委员会.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2]丛桂芹.价值构建与阐释——基于传播理念的文化遗产保护[D].北京:清华大学,2013.
  
  [3]田伯伏.京汉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兴起[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1-96.
  
  [4]刘敏.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闫晋波.在我国城市更新中城市营销与建筑策划的互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

 

来源:SCI论文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