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技能提升的路径研究论文

导读: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然后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技能需求,最后提出了人工智能 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技能提升的路径,包括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然后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技能需求,最后提出了人工智能 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技能提升的路径,包括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敢 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

  关键词:劳动技能,大学生,人工智能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 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强调要紧密结 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 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1]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 展,一方面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多元途径,另一方面促 使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形态及其方式发生变革,因而亟 须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同时,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改变了劳动的方式,机器 开始逐渐取代人工,相对而言,体力劳动在社会生活 中的地位开始下降 。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绝大 部分学生主动参加劳动的意识较为薄弱。然而劳动教 育的时代跃迁和内涵更送并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 人工智能时代, 它不仅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给劳动教育带来了诸多冲击与挑战 。基于此,笔者 拟在综述当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劳动技 能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主要表征,探讨提高大学生劳 动技能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高质量开展高校劳动教 育提供借鉴参考。


浏览大图

  一、研究背景

  新的时代,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站在立德树 人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高度,充 分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针对性,从目 标、内涵、课程、评价等方面入手,系统建设符合时代 特点的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岳海洋[2]指出,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还有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有 些高校将学生专业课程实习、寒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等 等同于劳动教育, 这与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不相符,说明这些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较为狭隘 。王海建[3] 指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应以智能化 手段整合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持续开展劳 动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传承劳动教育的文化底蕴和 明晰劳动教育的知识边界。朱巧玲等[4]立足马克思“机 器大生产”理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研究了人工 智能时代背景下优化劳动力结构的有关对策建议 。张 家军等[5] 指出,要突破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可能 困境并寻求自身发展路径,应将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 作为逻辑起点,以构建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评价 机理 。王毅等[6]指出,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并 将其融入日常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与资源建设,在亲 职教育和亲子教学过程中转变家长观念;以典型劳模 为载体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凭借“云教学”模式拓展 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徐长发[7] 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加大各项改革 力度,如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顶层制度设计等,务求 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杨素云[8]认为,应从加深大学生 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完善机制、强化管理、落实劳动教 育的教学计划和完善劳动教育方式等方面着手 。陈光 浩[9] 认为,应该将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构建“校园—社会—家庭”三 位一体的劳动育人模式,引导和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劳动观念 。赵翼[10]指出,为应对劳动教育形式 化、工具化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课 程思政的劳动教育应做到如下三点:将劳动教育与课 程思政相结合,以建立健全全方位劳动育人联动机制为基本保障;优化课程设计,以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 教育素材为前提;创建“教师—学生—家长”多元主客 体并举的劳动教育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并快速同步应用于 各行各业,这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进入一种 全新的状态,未来劳动者角色恐将被重新界定 。在这 样的时代,从种植加工到教育医疗再到公共服务的职 业界限将被悄然擦拭,从装配工人到维护专家再到运 营经理的身份可能会交错呈现,从思想道德到专业技 能再到身体与心理的素质要求将被另行解释, 知识、 心理、写作、创新等劳动素养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技能需求

  (一)与人交往能力

  人工智能虽然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很多事情,但在 人际交流和互动方面,人类还是要比电脑更擅长,人 类在生活与工作中的社交能力是计算机难以替代的。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当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却出现了逐渐退化的趋势,很多大学生线下社交恐惧 越来越严重,更愿意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电脑和 手机上,甚至还有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在虚幻世 界中追求自我 。很多人能够在社交媒体上侃侃而谈,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有效沟通,甚至个别人缺乏一定 的社交技巧。大学生在校时期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 生观逐渐趋于稳定的重要阶段,基于此,在校期间如 何有效开展人际交往,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将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 生重要的作用, 还会对其未来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故 学会与他人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是大学生在人工智 能时代必备的能力之一。

  (二)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强调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 基础上,在解决问题时,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思考 能力、判断水平、认识水平 。它是指不依靠他人的意 志,不受他人的影响,独立自主地对问题开展深入分 析判别的一种思维过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 多大学生在获取知识时, 对各类搜索引擎越来越依 赖,独立思考的能力则越来越差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 下,各类知识是多元化、开放化的,可不受时间、地域 限制进行获取 。对大学生而言,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的 技术手段, 分析对比纷繁的知识是一种必备的能力, 而只有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不可或缺的人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改进大学生的 学习态度和方式,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进 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时代风采和责任 担当。通过劳动教育增进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能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认知水平 。将劳动精神融入 大学生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善于学习、勤于 求职,把劳动精神的内涵外化于创新实践,形成自己 的创新思想,锤炼自己的创新品质,担当起时代赋予 的使命职责 。劳动精神体现的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 品质是职业竞争力的内核, 故通过对大学生创新精 神、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进行培养,将显著增强大学 生的职业竞争力。

  (四)知识融合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与 共生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促进了学术发现、学术探索 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事实上,人工智能本身 就是将生活中无数的知识与技能相互整合后出现的 产物,其强调要将传统技术、数据科学与数据存储、数 据分析等过程有效融合。这种融合要求毕业后走向职 场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知识融合能力, 除了会编程、 会写代码的程序员,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通晓多个行 业的跨界专家,他们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 能, 还必须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特性和技术趋势,这 样才能知道如何将人的工作一步一步地交由人工智 能来实现。

  (五)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时代打破 了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壁垒, 各领域的知识可跨越国 界、民族、历史、时代进行充分共享,人机交互的学习 方式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进而可使人们随时了 解和掌握各个专业最新的知识,持续实时追踪经济社 会发展的热点知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会 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面对许多不确定的新事物, 单凭已有知识与技能很难获得清晰的认知,因此大学 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永远处于学习的状态,否 则将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更难以大有作为。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劳动技能提升的路径

  (一)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

  高校劳动教育一方面承担着立德树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任务,另一方面需要将工作重 点落到大学生尊崇并付诸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劳动教育价值理论上[11]。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 动最美丽”是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明确定位 。这一 定位是对马克思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 创造人本身的劳动价值观的继承与发扬。当代大学生 要充分理解、体会劳动的永恒价值与时代新意,这是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第一要义。

  第二,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要通过不断学习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深入理解和践行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认识到劳动者的价值创造的 主体地位,即其是推动社会生产的主力军 。虽然人工 智能技术等科技的进步使生产力各要素发生重大变 革,但是劳动者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依 然末发生变化,仍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工智 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机器智能化、自动化的飞跃 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人工智能代表了人类智慧对自然 规律的把握和利用能力的提高。机器人掌握的各项劳 动技能是基于人设计并输入的程序, 进而显示出来 的,没有脱离“人”这一最关键的因素。

  第三,高校要充分依托校内、校外资源,带领学生 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基地, 多角度广泛学习大数 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知识、新技 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深入挖掘第一课堂劳动育 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形成富有自身 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励学 生,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其从小事做起,从 点滴做起,将学生培养成“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 劳动者,并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意识,体悟劳动之 艰辛,进而自觉珍惜劳动成果,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 精神。


浏览大图

  (二)构建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

  1.加强多元化多学科背景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 设。各高校应统筹内部资源,聘任生产实习教师、工程 实践训练中心教师、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的教师、生活 劳动技能培训的教师、指导体育锻炼的教师等相关人 员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 专业化水平,增强每位教师的劳动实践意识和劳动教 育自觉性 。 同时,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 极强化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 力,以有效打破不同专业学习的界限和壁垒,努力使 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促进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 升。通过实验、实习,大学生可以加深对课堂上所学专 业知识的理解。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通过积极参与实 践教学,熟悉专业设备和掌握操作技能,理解并掌握 本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与要求, 并注重全面、深 入地了解人工智能时代对高素质劳动者职业能力、专 业认知、劳动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教师应在实践中加 强对学生劳动行为的规范,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劳动纪 律、时间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积累职业经验,为 今后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3.加强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学习 。人工智能技术 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就业领域和就业 方式,同时也引发了传统劳动关系的变化 。 为了更 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态势,在未来就业中有 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 时,还应加强对劳动关系 、劳动法 、劳动者权利保 障 、职业安全与卫生等常规劳动科学知识的学习, 掌握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熟悉劳 动关系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了解社会保障相关法律 法规和政策。

  (三)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 要想培养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需重点建设涵盖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的劳动教育 平台。

  第一,建设创新创业的劳动实践平台 。 围绕创新 创业实践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劳动创造力 。高校应 深化“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建设,其中,实践 教学可以围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创新创 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应支持各院 系组织学生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有效果的创新创 业竞赛活动,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平 台,让学生在竞赛中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将理论 知识运用到实际行为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形 成热爱劳动的劳动意识 、养成埋头苦干的劳动习惯。 在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 学生热爱劳动、 尊重劳动的意识进一步得到提高,能切身体验到劳动 的乐趣和价值。

  第二,建设实习实践的劳动体验平台 。即要重点 构建专业知识引领、实践环节磨炼的劳动教育体验平台。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劳动引导,在 劳动实践中全面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综合素养 。高 校要拓宽人才培养的维度并加大服务地区社会发展 的力度,扩大社会实践“本—硕—博”覆盖面,使学生 在服务、劳动中贡献知识力量、增强劳动观念 。 同时, 教师要引导广大学生探索国际化背景下的专业实习 实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提升行业 认知度与理解力,积累职业经验,增强就业能力 。此 外,教师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促进学生落实产学结合、学研结合、体力与脑力结合,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建设生活技能的劳动实践平台 。高校可围 绕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重要场景、重要时间节点 安排主题劳动日, 打造以丰富学生各项基本生活技 能为目标的特色劳动教育品牌活动 。具体而言,可通 过开展校园生活技能实践课程, 引导学生熟悉掌握 各项生活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尊崇科学、科学劳动的 良好品质 。通过开展大学生厨艺实践课、校园环境治 理 、校园“僵尸 自行车”摆放清理 、学生公寓卫生清 洁、校园湖面垃圾清理、校园落叶清扫等特色品牌活 动,同时开设专项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拓展课程,可 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针对某一生活技能,教师应联 合学校后勤集团、物业中心、公寓管理中心等单位, 为学生专门设置锻炼岗位, 使学生在个人生活自理 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增 强公共服务意识和劳动服务精神。

  第四,建设榜样引领的劳动筑梦平台 。在劳动教 育中要大力发挥学生先进骨干的榜样引领 、朋辈教 育作用,以学生会、学生社团、青马工程等各类凝聚 学生骨干的学生团体为依托,把劳动实践、劳动素养 作为发展、培育学生骨干的重要内容,进而通过发挥 学生骨干的团结凝聚力量, 促使广大学生端正劳动 态度、养成劳动习惯,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 高校要完善学生骨干培养工作, 增强学生骨干带头 劳动、示范表率的意识,在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工作的 过程中加强劳动指导, 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青年 劳动素养培训作为学生骨干培育的重要内容, 并将 劳动参与纳入学生骨干考核指标 。另外,高校还要强 化凝聚作用,引导学生骨干发扬团结同学、凝心聚力 的优良传统,依靠学生力量开展劳动教育、展示劳动 教育成果,进而覆盖全体学生,加强价值引领,从而形成劳动教育的新格局。

  (四)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促进劳动常态化

  第一,以重大时事热点事件为契机,组织开展劳 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具体而言,高校既可以邀请大 国工匠、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劳动者上台演讲,让 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最光荣, 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学 生创作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大力 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 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 、贪图享乐、崇 尚暴富的错误观念, 营造人人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 氛围, 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品牌项目, 形成一批可复 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经验 。此外,高校还要开展大 学生劳动教育理论研究, 从而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 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第二,开设以人工智能为背景的大学生劳动教育 特色课程 。即高校要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厚植爱国 主义情怀为目标,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综合 素质课程,并做好课程顶层设计,注重融入思政元素, 尤其是在专业知识、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融入爱 国、奋斗的内容与元素,弘扬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第三,使“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形成合力。这要求 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本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并 在专业认知教育、专业实践环节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推动专业课程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同向同行,形成育 人合力。

  第四,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这需要高校重 点搭建创新创业的劳动实践平台、社会实践的劳动 体验平台 、弘扬志愿服务的劳动实践平台 、加强文 体活动的劳动教育平台,并组织开展勤工助学的劳 动教育品牌活动 、提升生活技能的劳动实践品牌活 动 、乡村振兴的劳动实践品牌活动 、榜样引领的劳 动筑梦品牌活动。

  第五,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 。高校应充 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注重发挥典型人物和典型事 迹的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主动开 展劳动实践、积极投身劳动锻炼的良好习惯 。 同时, 高校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奋进是创造自身未来 幸福生活的力量之源, 是实现美好生活和提升个人 价值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在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与未来,为高校开 展劳动教育赋能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 深入推进既是人工智能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又是大学 生劳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 劳动教育,丰富了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拓宽了劳动 教育的物理空间, 促进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 。因此需从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构建交叉 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营造良 好的高校劳动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提高大学 生劳动技能的路径研究,进而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 高校劳动教育变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 见[EB/OL].(2020-03-20)[2022-04-01].http://www.gov.cn/gongbao/con- tent/2020/content_5501022.htm?ivk_sa=1024320u.

  [2] 岳海洋.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3):100-104.

  [3] 王海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创新与调适[J]. 思想理论教 育,2021(1):104.

  [4] 朱巧玲,李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未来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理 论、证据及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7.33(12):173.

  [5] 张家军, 吕寒雪.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可能困境 与突破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2):62. [6] 王毅, 吕玉飞,吴嘉佳.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价值与实 现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2):98.

  [7] 徐长发.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

  [8] 杨素云.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12(35):32.

  [9] 陈光浩.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实施路径探索[J].学术论坛,2021 (16):125.

  [10] 赵翼.基于课程思政的劳动教育:价值、问题与实现路径[J].教育 观察,2021.10(23):54-58.

  [11] 吕小亮.大学生思想行为特质及其培养对策[J]. 当代青年研究, 2019(3):46-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来源:SCI论文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