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维吾尔族舞蹈对龟兹乐的传承论文

导读:维吾尔族的舞蹈文化同当地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古代龟兹乐与维吾尔族舞蹈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此时的繁华正是因为曾经的辉煌。本文主要探讨龟兹乐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背景,总结龟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维吾尔族的舞蹈文化同当地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古代龟兹乐与维吾尔族舞蹈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此时的繁华正是因为曾经的辉煌。本文主要探讨龟兹乐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背景,总结龟兹乐的艺术特性,分析当今维吾尔族舞蹈对古代龟兹乐的传承,以及两种舞蹈风格和内容上的异同。当今的维吾尔族舞蹈将走出新疆、走向全国、面向世界,这昭示了现代舞蹈工作者对传统文化遗存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重视。
  关键词:龟兹乐,维吾尔族舞蹈,传承,发展
  在人类文明史上,古代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起到了联结东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古时的西域大国—龟兹,位于现今的新疆库车,曾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就包含起源于西汉、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昌盛于隋唐、衰退于宋元年间的龟兹乐。由于古时龟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又常年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熏陶,所以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西域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流传于现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是当代中国民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舞蹈种类之一。追根朔源,维吾尔族舞蹈独到的风格特征深受古代西域诸多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而龟兹乐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研究龟兹乐及其历史背景,可以为进一步认识古代西域文化,并对维吾尔族舞蹈的形成和历史传承的深入理解提供参考和启示。


浏览大图
  一、龟兹乐的发展历程
  龟兹古国是通往中原和西方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带,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的要塞之一,尤以享有盛誉的“龟兹乐”而闻名。龟兹乐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乃至缅甸的音乐舞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尤其是维吾尔族地区的音乐舞蹈文化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龟兹乐的概念
  龟兹乐,古代乐舞名,简称“龟兹”,源于古代的龟兹国。新疆人民艺术细胞浓厚,尤为擅长音乐舞蹈,创造出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乐舞文化,其中龟兹乐久负盛名。因此今天的龟兹更多代表的不是一个地名,而是象征着一种文化。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称赞道:“管弦伎乐,特善诸国”①;《旧唐书·音乐志》描述立部伎时写到:“自《破阵乐》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声,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描述坐部伎时写道:“自《长寿乐》以下,皆用龟兹乐……”②。文献的记载都显现出探究龟兹文化的重要性。
  (二)龟兹乐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
  西汉时期,古代印度佛教处于鼎盛阶段,含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乐舞随着佛教的传播,流入了中国西北地区的龟兹、于阗等地。汉建元三年,汉武帝调遣张骞等人出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从西域带回了天竺传入西域的乐舞大曲《摩可兜勒》,为中西乐舞文化的交流打下深厚的基础,也为龟兹乐的发展奠定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年不断,各个地区的文化却产生了交织融合,致使佛教和西域乐舞在内地普及传播。前秦发动淝水之战时,吕光大将军灭龟兹国,携带《龟兹乐》归来。到了公元568年,北周武帝迎娶突厥可汗之女为皇后,带来了作为西域乐舞陪嫁物之一的《龟兹乐》,更使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乐舞交相辉映。
  隋唐时期,乐舞处于全面发展兴盛阶段。龟兹乐融合当地本土文化,在隋朝逐渐演变成“齐朝龟兹”“西国龟兹”“土龟兹”三种艺术形式,并盛行于长安、洛阳等地。后来在隋朝制定的“七部乐”,到唐朝增至的“十部乐”宫廷宴乐中,西北少数民族乐舞占有重要地位,而龟兹乐以鲜明的异域风采、高超的乐舞技艺、新颖的表现形式更是使其独居胡乐胡舞之首。
  宋元时期,文化艺术方面承唐启宋,古代舞蹈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宋代,龟兹乐逐渐演变为队舞的形式,如《醉胡腾队》《柘枝队》等,这些队舞多以龟兹乐伴奏,充分展现出西域胡人的乐舞风采。
  近代以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龟兹乐在传承变迁下留下了很多精美的艺术结晶。就国内而言,新疆艺术学院的作品《菱格寻香》、中国歌舞剧院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等作品纷纷展现出龟兹乐的艺术魅力。就国外而言,含有龟兹风格的舞蹈《春莺啭》在朝鲜广为流传,《苏幕遮》《春莺啭》《拨头大面》《狮子舞》等相继传入日本,保留至今。
  (三)龟兹乐与各文化的交流
  龟兹国以“管弦伎乐,特善诸国”而闻名,作为中原和西方丝绸之路的中枢,龟兹将中原、印度、波斯等国家连接起来,广泛吸收东西方各国的乐舞元素,使其成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纽带。
  龟兹文化在向中原传播的过程中,还受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强,在中原儒家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下,龟兹文化经过印度、希腊、波斯的洗礼后,原来石窟壁画上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裸体伎乐、男女相拥的形象到了隋唐时期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心寡欲、形态含蓄的形象,壁画上佛教的各种造型艺术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我们在龟兹石窟上见到的轻盈优美的姿态、行云流水的舞姿都饱含着中国传统艺术追求“气韵生动”的美学观,都可看作是中原传统舞蹈艺术风格西传的证明。
  二、龟兹乐的艺术特征
  经过岁月的洗礼,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维吾尔族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韵味,但是透过现象,我们仍能从它的本质中看到遥远的龟兹乐与维吾尔族舞蹈有着一脉相承的魅力,值得我们去追根溯源、深入探究。
  (一)舞蹈动态
  1.体态
  纵观龟兹壁画上所呈现的乐舞伎人的形象,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以头部、胯部、腿部为支点,其余肢体自然弯曲、灵活流动,形成优美和谐的S型曲线,但四肢棱角分明,给人富有力度的感觉,与柔和的三道弯躯干曲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是当时龟兹乐受希腊和印度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体态。
  2.手
  手的姿态是舞蹈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典》中记载的“击掌”“弹指”等手部律动传递出来的细腻情感,如同唇舌一般能传情达意,触动着人们的心灵深处,为舞蹈整体增加了不少韵味。
  3.舞步
  龟兹乐中腾踏轻盈、灵巧活泼的步伐是舞蹈中特有的形象。《通典》中记载,龟兹乐有“跷脚”这一典型动作,“跷脚”就是举足的意思,指迅速把脚抬起举高的动作,这一姿态性较强、轻巧灵快的动作因其有载歌载舞之意,所以经常出现在龟兹舞蹈中。


浏览大图
  4.旋转
  旋转也是这门艺术的表演特色,“胡旋舞”“胡腾舞”都是当时龟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龟兹壁画中大量的乐舞伎人左手叉腰、右手举起,脚尖交错站立,周身的彩带飘拂在半空,裙边呈旋转的波浪状,展现了旋转中的形态。这些动感性极强的画面,说明当时龟兹乐的表演者有着极为娴熟的旋转技巧。
  5.“撼头”
  《通典》中记载龟兹乐有“撼头”的艺术特征,指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蹈中的头部出现不同韵律的摇头形态。克孜尔第77窟中的伎乐菩萨的头部动作各不相同,向右、向左,或左右转动等动态造型,说明了头部动作在龟兹乐中较为丰富,这一富有独特表现力的典型特征对抒发舞蹈情感和表现动律节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弄目
  《通典》中记载龟兹乐有“弄目”的艺术特征,指眼睛神态的各种表现。在舞蹈表演中,舞者通过眼睛传递着内心的情感,眼含波流、热情奔放,让人情动于中,不能自已。因此龟兹乐舞蹈表演者必须要善于眼神交流。
  (二)舞蹈道具
  早期的龟兹壁画是维吾尔族舞蹈的重要形成渊源,至今仍然活跃在新疆地区的持具舞可以说是龟兹乐生命的延续。壁画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六种持具舞蹈:
  其一,飘带舞,道具多为丝绸飘带,神韵潇洒、轻飘炫目。这一舞蹈以丝绸材料为道具,所以应该是丝绸传入西域后才得以产生的。
  其二,花绳舞,道具是一种或长或短装饰有各式花儿的绳子,舞者拿着绳子的两端起舞;另一种的道具是没有任何饰品的环形花绳,简洁明了、干净利索,舞者双手套进环中起舞。由于道具不繁琐,又容易烘托气氛,非常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库车县维吾尔族舞蹈中仍保留花绳舞这一传统节目。
  其三,花巾舞,道具为丝巾,舞者双手持丝巾起舞。壁画上有的舞伎神情庄重、衣着朴实,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舞伎全身近乎赤裸,神情妖娆、体态窈窕,应为宫廷舞蹈。
  其四,鼓舞,道具为鼓,是带着不同鼓表演的鼓舞。以羯鼓为首的各类鼓是当时龟兹乐的主要乐器,鼓手参与伴奏,舞者随着鼓点起舞,根据手鼓鼓点的变化,变换各种不同的姿态,是一种表情细腻、轻盈灵活的舞蹈。至今这种表演仍以手鼓舞的形式在维吾尔族舞蹈表演中广为流行。
  其五,盘子舞,道具为花盘,与佛教有一定的关联,森木赛姆第26窟壁画中的舞人形象中,有三分之一的舞者都是手托花盘起舞,说明盘舞在那时是非常风靡的。至今盘子舞仍流传于乌鲁木齐、伊犁、喀什等地,舞者在顶碗和击打盘子的同时起舞,特点是稳健、柔美、细腻,是一种善于抒发自身内在情感的抒情性舞蹈。
  其六,碗舞,道具为碗,舞者托碗起舞,多用来赞颂少女的善良、美丽。这种壁画在龟兹石窟中时常出现,说明当地非常流行碗舞。至今与盘舞一起经常出现在现代的舞台上和群众的生活中,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三)音乐特色
  久负盛名的龟兹乐之所以能如此撼动人心,是因为龟兹乐曲做到了先声夺人的妙用。享有盛誉的龟兹乐几乎是当时燕乐的主体,有声乐、舞乐、器乐三种形式,使用了七声音阶和多种调式,包含了歌曲《善善摩尼》、解曲《婆伽儿》、舞曲《小天》《疏勒盐》《太平乐》等,乐器多达21种之多,如弦乐:箜篌、琵琶;吹奏乐:笙、笛子、萧、筚篥、贝;打击乐:毛员鼓、答腊鼓、羯鼓、齐鼓、担鼓、腰鼓、铜钹鼓等。③笙箫和弹筝是传统的中原乐器,横笛来自羌人地区,竖箜篌和琵琶来自波斯,拱形箜篌来自印度,而这又是从龟兹地区汇集融合流入中原的,从侧面说明了龟兹乐在形成发展中吸收了汉族和中外民族的音乐精华。龟兹大曲是大型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的雏形。木卡姆艺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是一部集合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宝藏,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美誉。其中《十二木卡姆》传承和发扬了古代龟兹乐的传统,于隋唐时期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形式,到了公元16世纪,由叶尔羌汗国的音乐家们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进行了严格系统的规范整理,并使它完整地保留下来。维吾尔族文化的根就在“木卡姆”中,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维吾尔族舞剧作品节奏复杂、曲调丰富的音乐语言都是从“木卡姆”里面提取而出的。
  三、维吾尔族舞蹈对龟兹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维吾尔族舞蹈对龟兹乐的传承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是由维吾尔族舞蹈家康巴尔汗在西域乐舞风格的基础上,融合芭蕾科学的训练方法整理而成的。昂首挺胸的形态,柔顺的上肢,兼备东方的含蓄美和西方的挺拔美。维吾尔族舞蹈擅长支配全身,配合弹指、打指、绕腕、推腕等各种手的姿态,三步一抬、垫步、点踢步等步伐,并通过移颈、摇头、点头、挑头等与眼神巧妙配合,淋漓精致得抒发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展现出维吾尔族舞蹈独有的风格韵味。虽然后期西域地区的文化受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体态发生变化,但丰富多样的维吾尔族舞蹈动态与龟兹壁画中“跷足”“撼头”“弄目”等舞蹈语汇有异曲同工之处,龟兹乐在维吾尔族舞蹈传承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微颤、摇身动律是维吾尔族舞蹈中极具特点的一部分,其贯穿始终使舞蹈散发着独有的韵味。膝部有规律的连续性微颤,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在沙漠绿洲中行走的特点,或者是在变幻动作时瞬间的微颤衔接,都使舞蹈更加富有特色。而在附点节奏中以及强弱拍处理下的摇身动律,更给人一种怡然自得、耐人寻味的滋味。
  旋转,在龟兹胡旋舞、胡腾舞的遗风传承下,维吾尔族舞蹈对高超的旋转技巧运用的可谓是驾轻就熟。旋转技巧讲究旋转过程中姿态优美,迅速旋起而又戛然而止,这便是形容龟兹乐“乍动乍息”的传统动作。同时旋转中常用胸腰和后旁腰,结束时再以挑胸甩腰、回旋的形态收尾,因此旋转技巧常常作为舞蹈高潮的标志性动作。现在维吾尔族人民在参与各种庆典,或者家庭消遣娱乐活动时,当语言无法诉说内心的情感,便表演各种快速且高难度的旋转技巧来宣泄,以此尽兴,这种特殊的舞蹈形式背后自然有着深厚的文化沉积。
  从风格上来看,龟兹舞蹈节奏鲜明,时急时缓,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动作有刚有柔,起伏鲜明,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舞者轻盈腾跃,高速旋转,具有高超的杂技性;舞姿忽而奔放、忽而谄媚,具有形态多样的表现性。这一系列的舞蹈艺术风格技艺都很好地遗存在现今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之中。较为典型的像维吾尔族舞蹈《麦西来甫》中的“赛乃姆”“刀郎舞”,表演形式自由活泼、情绪热烈;民间娱乐性舞蹈《纳孜尔库姆》中的动作风格风趣诙谐、气氛热烈欢快;《盘子舞》《手鼓舞》《击石舞》,这些持具舞蹈具备动作和节奏明快多变的特点。再到今天,回顾《摘葡萄》《盘子舞》《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些当代优秀的维吾尔族舞蹈作品,其都在龟兹乐的风格脉络下传承着。
  (二)维吾尔族舞蹈对龟兹乐的发展
  文化不能因其小而不问,不能因其远而不用,经过长期历史变迁的龟兹乐,从西汉时期开始的西域乐舞到现代的新疆乐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龟兹乐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延续下历经沧桑,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的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
  现在许多舞蹈研究者都励志为龟兹乐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龟兹恋歌》是当代舞蹈家库来西·热介甫创作的一部大型舞剧,这是首次将龟兹乐搬进舞台,描述的是公元3世纪龟兹古国所发生的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人物造型为基础,使得龟兹壁画上的舞姿栩栩如生,也将浓郁的西北风情和民族特色表现得惟妙惟肖,并挖掘出了“灯舞”“肩鼓舞”“苏幕遮”“胡旋舞”这些西域文化历史中独有的典型形象。剧中音乐舞蹈是真正历史的留存,音乐根据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制作而成,而舞蹈在保留古龟兹乐原汁原味的前提下,与现代人民喜欢的现代舞台手段相结合,展现出美轮美奂的现代龟兹乐艺术作品。同时还有新疆艺术学院的作品《菱格寻香》、中国歌舞剧院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等,都在试图让遗存在史料、壁画上的龟兹乐舞“活起来”。
  当今的民族民间舞蹈既有原始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乐舞技艺,又体现出舞者们的时代精神,同时跟商业化交织在一起,这种文化现象时时刻刻的考验着我们,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在原生态舞蹈传承中,教授者虽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与之同时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会使学习者难以捕捉要点,无法分辨内容,无形中便会影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
  靠近传统,还是走向现代,是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未来维吾尔族舞蹈的发展中,旧艺术观念、旧审美思想必将会面临现代化转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在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和表演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调整,因为传统文化是活体的继承物,是不能随心所欲进行创造的,所以在这之中“度”的把握依旧不容小觑,今天许多我们所熟知的维吾尔族舞蹈大部分都是在龟兹乐的历史变迁下慢慢演变传承而来的,但是新时代学习舞蹈的编创者和演员却常常容易把传统的舞蹈动作现代化,也就破坏了传统舞蹈的韵味,因此我们只有尊重历史、学习传统文化,才是确定每个动作是否标准的唯一解决方法。
  找到“回家的路”是一个我们需要重视的理念。当今时代,我们把现存着的维吾尔族舞蹈直接搬上舞台是远远不够的,创作者们既不知道它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也无法研究它们的出处和源头。追根溯源,问题就出在我们已经无法确切知道当时舞者表现的内容,更无从得知舞者们的服装以及舞台布景。创作一个舞蹈作品就是要给它设立一个内容和形式,搜集创作出适合的动作,再搬上舞台,这才能成为一部有意义的作品。但是,走到今天,许多维吾尔族舞蹈的味儿已经变了,里面既有现代舞,又有芭蕾元素,如果不顾一切地就把串了味儿的维吾尔族舞蹈搬上舞台,然后告诉人们“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舞蹈”,那就破坏了传承文化的意义,更何谈发展。所以,“回家”这条路必须要走,可能留给现代舞蹈工作者的或许只有石窟中的壁画、出土文物的图像,以及史料上的细枝末节,但这就是那个来自遥远的“家”中最古典的内核,只有回到自己的“家园”,找回那条“回家的路”,才能创作出更多属于我们民族的时代印象。
  四、结语
  本文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传统龟兹乐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为切入点,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阐明选题缘由、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分类解析维吾尔族舞蹈与之风格和内容上的异同以及一脉相承的联系,并试论在龟兹乐的传承下,对未来维吾尔族舞蹈的生存发展做出了简要思考。
  参考文献:
  [1]毕研洁,周亮合著.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麦西来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金秋著.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来源:SCI论文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