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中重复与差异的共存研究论文

导读:波普艺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不仅引发了艺术史上极其具有颠覆性的思想潮流,并且完美诠释了流行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和谐共存现象。它打破了根深蒂固于大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波普艺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不仅引发了艺术史上极其具有颠覆性的思想潮流,并且完美诠释了流行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和谐共存现象。它打破了根深蒂固于大众心中的关于艺术的传统思想,使得艺术完全融入商业、融入生活、融入大众。随着美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这场轰轰烈烈的波普运动趁势而来,其中作为主要引领者的安迪沃霍尔,其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极大程度上利用了“重复”的机械复制艺术形式与美国的消费文化相结合,并着眼于批量“重复”生产社会娱乐热点、日常生活、商业文化等艺术符号进行创作,但是这个所谓的艺术符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艺术语言,而是具有“重复”与“差异”共存的艺术语言。本文通过对波普艺术的艺术家代表进行案例分析,研究“重复”如何与“差异”在艺术创作本体中的同时体现,以及二者能带来的艺术思考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波普艺术,重复,差异,安迪沃霍尔
  一、波普艺术的由来与特征
  波普艺术是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美术史上具有变革意义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最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群英国的理论家根据消费者的喜好与消费数据,以消费主义和商业产物的设计为理念进行研究的。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于是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经济、工业、媒体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消费、娱乐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消费市场上更是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品、广告及娱乐活动,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这些因素都为波普艺术提供了适宜快速发展的良好生存环境。大众消费文化的崛起,使得整个社会进入“消费时代”。波普艺术因为符合美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放异彩。“达达对于艺术原则的动摇,却为波普艺术提供了基础。”波普艺术家们在沿袭了达达主义的形式美学后,利用各门各类的大众文化媒介,包括快餐饮食、日常用品、电影、舞蹈、音乐等充分表达了他们对这些大众文化的狂热。


浏览大图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它处于从绘画艺术转换至图像艺术的时代,即手工性与机械复制性融为一体的存在,是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通俗的、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波普艺术的特点是简单直接,波普风格是多种风格的混合,是追求大众化的、通俗化的艺术趣味。波普具备新奇与独特的风格,利用纯度高且艳俗的色彩来吸引大众的关注。波普艺术的盛行,预示了现代艺术的衰退和当代艺术的崛起,成为艺术史上由现代主义到当代主义大跨度转型的重要分水岭。
  二、关于重复与差异的定义
  关于重复的定义,《说文解字》中提道:“重,厚也。从壬东声”,“重”字的本义与“轻”相对,“重”又读作重(chong),即“重复”解,又可做“层层”解。同样在《说文解字》中对“复”字的释意是:“往来也。”“复”字的本义是“回来”或“返回”。“复”字后来由实词转化为虚词,即做副词用,当“又”或“再”讲,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重复”合并为词组,可以理解为往返无限循环。本文所说的“重复”和《说文解字》中的“重复”不同,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重复”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某一个东西反反复复的出现。“重复”作为自然中客观规律的存在,频繁且广泛的出现在各类艺术中。放眼传统的艺术作品,“重复”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无非是单一的、枯燥的、简单的,但就当代艺术而言,把“重复”作为绘画形式,让其变得有差异、形式化、有意识等等,虽然不能跳脱其本质的含义,但也能够呈现出新的绘画语言、图像、符号,加以修饰后,赋予新的意义。
  “重复”作为波普艺术之后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被很多艺术家喜欢且频繁利用的艺术形式,因为“重复”不但可以增强艺术的形式感,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绘画的画面效果。但是“重复”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艺术家对“重复”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和创新,一旦变成是有目的、有意识的“重复”,就不会觉得无聊乏味了。“重复”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时,就是利用最少的元素符号来呈现艺术创作概念的最大化。由此得出,“重复”这一表现形式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而将其创新利用才是会偶然发生的。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观念的转变,当代艺术家们正在高频的以“重复”作为一种新艺术形式去创作、去发现、去探索其带来的艺术价值与意义。这里就要提到波普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了,在他的艺术创作中,“重复”可以说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其只是极大程度地对事物进行“重复”的艺术创作,却被作为人人皆知的优秀艺术作品被人们认可,这都可以归功于他敏锐的艺术判断力,他能够快速了解并融入时代特征,以“重复”作为他的代表艺术形式,真实反映出当代人的时代面貌与精神世界。“重复”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无处不在,艺术家利用了这一现象制造了新的艺术秩序。
  差异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区别、不同,也指统一体内在的差异,即事物内部包含着没有激化的矛盾。出处是《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整像为兵,能守义执节,子弟宜有差异。”
  那么如何解释呢,看似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又如何同时存在呢?这便是安迪·沃霍尔在众多的“重负”形式作品中“差异”的魅力所在。
  三、安迪·沃霍尔艺术作品中的重复与差异
  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艺术家,他利用大众传媒、商业图像,大量使用着“重复”的绘画形式,创作出一幅幅博人眼球的作品。他作品中的“重复”形式是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将画面中的形象经过无数次印刷而得来的。但这并不代表着一成不变的机械复制,他会在每次印刷中调整色彩变化,这些色彩变化并不是故意而为之,是负责印刷的工人随意想象得来的。“随着单个艺术活动从膜拜这个母体中解放,其产品便增加了展示的机会。”也正是利用了对画面中形象的无数次重复,使整个画面达到一种无意识的、荒诞的效果,试图去消减在艺术创作中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为操作的因素,即“随机重复”。哈罗德·罗森伯格评论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把一一个毫不幽默的笑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安迪·沃霍尔解释说:“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我想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一种重复。”也许对于安迪来说,他的作品其实并不存在“原创”的概念,因为他的作品本质来说全都是复制品,甚至想要像一台机械一样不停的运作,从而无限的生产复制品,然后将原创作品的地位取而代之。“我想成为一台机器”,这是他对自己艺术创作的期待。对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具有标志性的总结概括是“反精英主义”。而“精英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盛行的艺术“模式”,是判断艺术家是否具有精湛的绘画功底和熟练的绘画技术,以此来检验艺术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艺术作品是否具象、写实、叙事才是好坏的标准。安迪·沃霍尔正是用自己的艺术理念,即单一的、简化的、重复的艺术现象推翻了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精英艺术”,即“反精英艺术”。而在这个人人平等、艺术与生活混合的时代,“反精英艺术”也并不会显得突兀,并且它能合理的存在于工业时代以及科技时代。
  安迪·沃霍尔敏锐的判断力与超前的艺术思考使他快速发现了“工业时代”下重复制造的时代特点,并快速利用机械复制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批量创作出以娱乐、商业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同样的特征下,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得到了宽广的发展空间。“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关系,这种关系从落后状态,例如面对毕加索的作品,一举变成了最进步的状态,例如面对卓别林的电影。”安迪·沃霍尔的聪明之处在于极快速的感受到机械化时代的潮流,大批量的生产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安迪·沃霍尔艺术作品中的元素符号大多数取材于身边的事物,这些被人们熟知的现象和事物,不但可以消除艺术与大众的隔阂,还能让艺术更贴近生活。这种高度重复的艺术形式与大众的重合程度之高,足以让大众相信艺术就是生活本身。
  安迪·沃霍尔是一位观念艺术家,对于他的作品,杜尚曾经这样解释到:“如果你拿一个坎贝尔汤罐头并重复画它五十次,你感兴趣的就会是视觉形象。你感兴趣的是要把五十个罐头并置于画布上的观念。”在安迪·沃霍尔《金宝汤罐头》系列作品中,就利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进行创作,将罐头不断地重复印刷,并形成巨幅的画面,安迪·沃霍尔让罐头背离它的实际作用和认知,再赋予罐头新的意义,置于新的语境下,使得观者将日常生活中不会去观察的事物瞬间在眼前放大十倍不止,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思考背后的艺术意义和形式,这就是他“重复”的艺术形式。美国工业时代背景下,经济商品需求庞大,任何商品都会被大量制造“重复”生产。广告、影像、海报等等都在大批量被复制,似乎一切都在重复着。安迪·沃霍尔通过他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花》《布里洛含皂钢丝棉包装盒》等创作中的重复高度切合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象和状态。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采用了重复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中的重复并不是单纯的一比一的复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作品中的重复是一种“不完整、不完美”的重复,由于这个原因,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重复。与现在“数字化”重复并不相同,安迪·沃霍尔创作中经常出现意外,但是他也不会刻意的去避免这些“不同”,反而他会利用这些状况更好地完成作品。在他复制作品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差异,尽管有时这些差异很难被人们发现或识别出来,但依然是难以避免的客观存在。这一点就可以体现出安迪·沃霍尔对于使用媒介自身的尊重和创新,这也是他的作品值得人们仔细观察的原因所在。
  闻名世界的《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一经诞生就立即成为了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之一。英国作家杰夫.J.尼科尔森评论安迪·沃霍尔创作的《玛丽莲梦露》:“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显现出她的魅力,有些甚至让她显得很古怪,像戴了一张介于生和死之间的面具,然而这却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同等力度的美和死亡。”基于前文所述的创作过程中会发生的偶然事件,每一幅作品之间的造型就会存在细微差异。其实安迪·沃霍尔作品中不是绝对的“重复”,这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双连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肖像在反复套印的时候难免就会产生错位,使得画中的玛丽莲梦露的每个形象都不相同,从而赋予了梦露多种形象与多种理解。安迪·沃霍尔很多重要的图像作品实际上都是系列性的,而诸多作品中的主题与主体图像也总是一而再地呈现,但是每一个系列、每一组、每一张都会有一些差异,并不是完全重复。
  安迪·沃霍尔能够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是因为他的作品打破了“物以稀为贵”的惯常艺术思路,冲破了艺术与商业间的通道。他善于运用大众媒介,并且将大众媒介中的众多事物带入到艺术作品本身,使得艺术不再是不可复制的、自我的、不可触碰的,而是存在于大众身边。
  四、波普艺术其他代表艺术作品中的重复与差异
  在安迪·沃霍尔看来,艺术与生活是不存在界限的,生活展现了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因为这与波普艺术的理念完全重合,才使其发展得如此迅速。安迪·沃霍尔的艺术理念很快就带动了当时的艺术创作狂潮,众多的波普艺术爱好者在这种艺术理念的推动下开始进行各种波普艺术创作,而“重复”作为波普艺术形式的极大特点之一,也在其他波普艺术代表人的作品中高频使用。


浏览大图
  波普艺术家“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圈点作为她最重要的重复视觉元素出现在她的每一幅作品中。美国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当代知名艺术家,受到波普运动的影响,绘画风格开始转变。20世纪60年代,她的名气已不亚于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的重复与幻觉相关,所以每一个圆点也不完全相同,看似都是圆点,但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圆点的存在。当然,她的“重复”并不是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所导致,而是源于个人精神疾病下产生的种种幻想,她把圆点这个艺术符号作为一个纯粹的视觉元素,并且把圆点依附于其他的形象实体上,用无数重复的圆点创作出不重复的世界。这些重复的圆点也渐渐弥漫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身边的日用品、衣服,或者背包上都开始有重复的圆点这种艺术元素符号,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展现圆点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康定斯基点线面论里面提到,点是一个最原始、最基础的元素,但它同时也是构成丰富图像的最小元素。《南瓜》是她知名的代表作之一,草间弥生把南瓜作为一个单独的、具体化的艺术符号,利用重复圆点的艺术形式和圆点与圆点差异,制造看似相同实则不相同的视觉效果,让其作品在另一个维度也能被解释。
  日本的另一位艺术家—村上隆,被称为鬼才艺术家。“超扁平”的展览计划使他学习并且延续了波普艺术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对日本艺术现状的思考,且产生新的艺术形式。村上隆利用“超扁平展”,输出日本的御宅文化,且在美国快速走红。村上隆在表现技法上多依赖于版画绘制方式,其借鉴浮世绘与波普艺术的共通性,利用版画绘制,批量生产“重复”的形象—《太阳花》。村上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太阳花形象,且是重复和差异共存的完美体现,看似重复,但颜色的差异使得每一朵花看起来又是那样不同。
  杰夫·昆斯,波普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活跃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与安迪·沃霍尔一样,他也为波普艺术开拓了道路,但是由于两位艺术家的活跃年代和社会大环境发展水平不同,两者又有所不同。杰夫·昆斯承接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波普艺术的理念,从已有的大众消费文化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将大众消费文化艺术变得更加精美且华丽,继续挖掘、创新艺术表现方式。杰夫·昆斯的艺术作品更加单一化、简单化、日常化,他将自己的作品完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话,所以更能匹配大众的艺术审美。
  所有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都会被所处时代的大环境以及主流文化思想所影响,杰夫·昆斯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中产阶层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之一,他的艺术创作必然就会趋向于中产阶级的艺术审美以及消费理念。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稳定,使得大众开始享受生活,开始关注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品,通俗和时尚成为大众观赏的主题,而杰夫·昆斯的艺术作品正好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那种艳丽的色彩、可爱的造型、高级的质感,将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变成了华丽精美的艺术品。杰夫·昆斯的作品也是对同一个造型的“重复”使用,但是其作品在颜色方面差别很明显。以《充气狗》为例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可爱卡通狗造型被杰夫·昆斯放大数倍,更换材质让其更加具有观赏性,彻底改变了其原有的价值意义,使用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不同的思考,于是存在了不同的差异。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幅作品,其拓展了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提高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趣味。
  不单是上述两位日本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的充气狗、岳敏君的“笑脸”形象、凯斯哈林的涂鸦等等,都很好地诠释了波普艺术中重复与差异的共存。
  五、结语
  工业化的推进使得机械时代到来,使“重复”这一形式慢慢地成为了时代主题。“重复”与“差异”作为自然界中原有的形式规律,直到波普艺术以前都还留在其自身的形式美感。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问世后,“重复”则转变成了工业革命的产物。而波普艺术家们通过对时代的精准理解与运用,创造了新的艺术语言与形式,使“重复”被重新定义与使用,获得从量化到精神的蜕变。“重复”与“差异”也在传统艺术语言的语义下被带入到新的艺术语言环境,成为很多当代艺术家探索艺术本质的艺术形式。当两者重新被注入了时间的观念及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后,当代艺术中的“重复”语言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概念。但是“重复”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当代语境里的转换下,它与形象“差异”的结合为艺术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也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思考。重复形式艺术家的个体差异,发生创造性改变,在当代绘画中重复形式能产生繁衍性的差异,能够促使创新。
  总而言之,艺术能否得到发展与进步取决于是否能够精准发现时代的特点。为了拓展艺术更多的可能性,艺术家应将自己化为时代语境的承载者。将“重复”与“差异”作为艺术创作形式,独立且共存,这是对时代的体现与复刻,同时还不会失去艺术家自我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7.
  [2]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205,369.
  [3][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6页,120.
  [4][英]杰夫·尼科尔森著.安迪沃霍尔:永不结束的15分钟[M].吴菊芳,赵末乔,胡明夏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来源:SCI论文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