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舞蹈影像的创作与传播探究论文

导读:当今世界,新型冠状病毒广泛流行,致使整个舞蹈界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使得舞蹈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舞蹈影像便成为这一时期舞蹈艺术创作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当今世界,新型冠状病毒广泛流行,致使整个舞蹈界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使得舞蹈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舞蹈影像便成为这一时期舞蹈艺术创作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分析介绍舞蹈影像的发展与特点,再通过抗疫过程中舞蹈界所开展的活动以及这一时期的作品、现象来分析疫情之下舞蹈影像对当代舞蹈创作与传播的影响,为未来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疫情,舞蹈影像,创作,传播
  一、基本概述
  (一)舞蹈影像概念界定
  舞蹈影像是舞蹈艺术和影像艺术的交叉学科,影像艺术打破了舞蹈艺术的时空局限,是将艺术家的舞蹈艺术与影视艺术视听语言相交融的综合性艺术。它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舞蹈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身体语言与影像技术的跨界对话。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电视传媒对舞蹈影像的转录传播,启发来青年舞蹈家们拍摄属于自己的舞蹈影像作品,舞蹈影像便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浏览大图
  早期的舞蹈影像仅仅借助影像录像、添加特效、剪辑、特写等手段进行简单的操作而完成,其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记录与传播该舞蹈。新中国成立初期,将一批剧场中的舞剧“电影化”展现在大众眼前。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分别拍摄了《宝莲灯》《小刀会》《蔓萝花》《五朵红云》《东方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蝶恋花》《丝路花雨》等舞剧电影;后来由于影像技术的发展成熟,舞蹈电影、舞蹈纪录片、实验性舞蹈影像出现在人们视野内,“为镜头而编舞”成为了当时的创作潮流,极大地推动了舞蹈影像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舞蹈影像舞蹈,如:李凝的《未完工》系列、空空舞室的《伞》《出口》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电视舞蹈专业的影像系列舞蹈等;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实验性舞蹈影像的推动,人们开始设法用舞蹈影像突破传统舞蹈艺术的时空局限,打破传统常规,力图寻找舞蹈影像与新时代创造艺术融合,这也成为之后舞蹈影像的重要任务。
  (二)舞蹈影像的类型
  舞蹈影像作为20世纪下半叶随着电影艺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艺术,目前相关研究依然匮乏。通过专家学者至今为止的研究总结,将舞蹈影像按照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舞蹈电影、录像舞蹈、电视舞蹈三个部分。其中舞蹈电影按照影像形式又将其分为歌舞片、舞蹈纪录片、舞蹈动画三种形式,如歌舞片《爱乐之城》、舞蹈纪录片《西南高原的春天》等;录像舞蹈也按照创作方式将其分为舞蹈记录、为镜头编舞、镜头改编三种方式,如舞剧《红色娘子军》通过影像进行舞蹈记录、瑞士导演埃里卡·雅农格尔的作品《失重》为镜头编舞而创作、英国DV8舞蹈剧场许多作品通过镜头改编而来;电视舞蹈则按照节目内容将其分为舞蹈真人秀、舞蹈类赛事、剧场舞蹈转播三种类别,如、舞蹈真人秀《舞蹈风暴》、舞蹈类赛事荷花奖舞蹈比赛、舞谱网直播则是通过剧场舞蹈转播的形式进行。
  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解读,并结合疫情之下舞蹈影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当下舞蹈影像的创作以及传播特点。
  (三)疫情之下舞蹈影像现状
  新冠疫情突发,为响应国家号召,舞蹈界各大院团停止了一切线下活动。由于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技术已经成熟,自媒体逐渐成为线上视频平台的主流,中国舞蹈家协会便号召将舞蹈界线下的艺术活动统统转移到线上。早在2019年欧洲冬季流感爆发之时,一条关于“防疫”宣传的舞蹈影像通过幽默而富有创意的角色设计与舞蹈编排,让人眼前一亮,既宣传了疫情防控,同时又推广了舞蹈影像。尽管舞蹈影像出现时间较早,但其发展却没能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也正是本次疫情,舞蹈影像的功能和价值在国内得到了又一次的广泛普及,在各个自媒体平台,如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掀起了一场舞蹈影像创作的又一次小高峰。
  二、疫情之下舞蹈影像的创作
  (一)疫情之下舞蹈影像的创作特点
  传统舞蹈艺术讲究的是当场的表演方式,而疫情突袭恰巧就使这种表演方式变得毫无用武之地,在失去舞台、舞美等组成要素下,舞蹈影像在这一时期便凸显其价值。这一时期相比传统舞蹈艺术而言,舞蹈影像显得更加年轻化,舞蹈影像不仅打破了传统舞蹈艺术的空间局限性,而且融合了电影艺术的创作方式,创作者可以通过舞蹈创编和影像创编两个部分分别注入自己的艺术情感。笔者通过研究疫情期间抖音短视频的舞蹈影像作品,总结了三个创作特点:大众化、主体化、通俗化。
  1.创作群体:大众化
  舞蹈自产生起便有着抒发情感、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功能。疫情初期,广大群众采取“居家隔离”“无事不出门”的方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此期间,各地医疗救援队紧急支援武汉,伴随着医疗人员和物资到达武汉,方舱医院内,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医护人员在闲暇时间教广大患者跳舞。人民日报在抖音账号上发布2月12日武汉方舟医院新疆支援湖北医疗队副领队教大家跳新疆舞的短视频,至今点赞144.1万。另外2月21日,安徽宿州,灵璧县人民医院备用医院有6位治愈患者出院,两位医护人员开心地跳起舞来,这一画面也被人民日报抖音账号发布,一时间火爆网络,至今为止该视频点赞497.6万。这些被他人所记录下来的爆火的录像舞蹈,其背后也鼓舞了群众积极参与到制作舞蹈影像之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疫情影响,2020年抖音短视频的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抖音也成为人们创作视频、传播视频的主要阵地之一。疫情期间,舞蹈抗疫话题搜索量327万次,其中不乏有“居家抗疫舞蹈健身”“全民舞蹈抗疫”“儿童抗疫”“手势舞以舞抗疫”等等一系列相关话题。通过整理其中最火话题“舞蹈抗疫”中的视频拍摄场所得出,该话题中的视频在室内拍摄占比最多,在户外其次,在排练厅的最少。
  根据以上数据统计显示,该话题中舞蹈影像的拍摄地点多是室内拍摄,创作群体中青年比重居多,各个年龄层均有参与,其中表演者不乏有学生、护士、志愿者等身份,这也充分体现出当下人人皆可是舞蹈影像创作的主体,舞者通过在自己家中、广场、练功房等地进行拍摄视频素材,之后通过各种音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制作、加工,最后发布到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疫情之下舞蹈影像的创作群体也便因此尽显大众化。
  2.表现形式:通俗化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移动端设备的普及,录制成本大幅度下降,人人均可是舞蹈影像的创作者。疫情突发后,传统舞蹈艺术失去了传播平台,舞蹈影像在此期间便彰显了在这一时期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分析抖音短视频中抗疫舞蹈视频可以发现,疫情期间的舞蹈影像情感多是依靠着音乐、视频素材、字幕、视频剪辑、特效添加等,而并非舞蹈的部分来传递的。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使这一时期的舞蹈影像尽显通俗化。
  3.内容风格:主题化
  疫情发生以来,全体舞蹈界人士心系祖国,通过互联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抗击疫情主题的舞蹈创作中,用艺术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些舞蹈影像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为防范疫情扩散做出积极贡献。中国舞蹈家协会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引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舞蹈创作的通知》,特别针对疫情期间舞蹈创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着力打造适合网络传播的优秀作品。此后网络呈现出了大批量关于舞蹈抗疫主题的舞蹈创作,分析这些视频影像,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是传递正能量的接力类视频,如,青年舞蹈就郭爽2020年2月份在“中国舞蹈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出的“手语舞”《平凡天使》,一经发出便受到了全国民众的积极响应。二是展现作者的个人情感、个人感悟类视频,如,“陶身体剧场”的“数位系列”作品《10》具有强烈个性艺术风格的影像作品,其展现了艺术家的思考与感悟。三是通过健身舞蹈宣传防疫政策的群众教育类视频,如,中国舞蹈家协会少儿舞蹈委员会组织全国少儿舞蹈工作者创作抗疫防疫作品,共计30余部。以上三种类型均体现了抗击疫情的主题,社会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此,在疫情突发的今天,舞蹈影像的内容风格尽显主题化也成为合理之事。
  (二)疫情之下舞蹈影像编创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内涵
  20世纪,舞蹈影像伴随着现代舞一同发展,舞蹈影像创作上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现代舞的影响,在动作的选取时也会选择以现代舞为主的动作语汇,但是,目前网络上流传开一些强行寻找现代感的舞蹈影像,运用夸张的剪辑手段、添加过多的特效,从动作上很难看到和主题相同,亦或是从国外视频平台照搬外国舞蹈,在视觉上体现舞蹈的高大上,但实则缺乏内涵,只想到了形式上与时俱进,内容上却没能立足当下,更有亦者运用音乐来突出情感,完全丧失了舞蹈艺术的艺术价值,盲目追求形式,这样发展下去必然导致舞蹈影像误入歧途。
  2.舞蹈与镜头关系过于直白
  在各方组织的“舞蹈抗疫”舞蹈影像活动中,所公开的舞蹈影像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居家完成创编拍摄,因此活动空间不足,摄像机仅处于记录位,并没有改变传统舞蹈艺术一次完成的表演方式,只是单一的记录了舞者的动作和位置变化,暴露出了一些编导缺乏影像知识和拍摄技术的问题,亦或是摄影师没能理解编导想要表达和达到的效果,导致作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三、疫情之下舞蹈影像的传播
  (一)疫情之下舞蹈影像传播的特点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所致,互联网成为舞蹈影像传播的主要阵地,各大院团、舞蹈家协会、各个院校等分别发动了自身号召力,展开不同类型的舞蹈抗疫活动,展现出了此次疫情之下舞蹈影像传播的云端化和竞赛化的特点。


浏览大图
  1.传播渠道:云端化
  疫情期间数百部以舞抗疫主题的舞蹈作品通过“云端创作”的方式陆续在网络上发布,一时间中国舞协面向全国舞蹈界发起以舞抗疫活动,得到人们的广泛响应,中国舞协志工委还以《坚信爱会赢》公益歌曲为背景,集结了28名舞蹈志愿者共同创编来“战疫”手势舞,视频发布后得到全国各地的网民广泛响应,纷纷学习拍摄手势舞,并上传至网络传递爱心。除此之外,2020年7月6日晚,北舞牵头全国53所院校舞蹈硕士共舞云舞蹈《天使告诉我》圆满举行线上发布会,各大院校通过云端合作的方式完成这部作品,让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在举国上下共克时艰时舞蹈人能以舞蹈的方式传递力量的自豪感和舞蹈人的担当。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社会组织》中专门设有一章论述传播,还为传播下了一个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新媒体技术发展为舞蹈影像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抖音短视频为例,舞蹈爱好者通过云端观看的方式,在短视频中了解舞蹈,并模仿同款舞蹈影像发布在网络上。舞蹈艺术家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作品,让广大舞蹈爱好者欣赏,进而传播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因此网络成为疫情期间舞蹈影像传播的主要阵地,体现出这一期间舞蹈影像传播渠道的云端化。
  2.传播方式:竞赛化
  疫情期间,为了响应舞蹈家协会以舞抗疫主题舞蹈创作的号召,各级舞蹈家协会、各大院团、院校、舞蹈机构、自媒体等积极响应,通过接力、竞赛等方式激发广大民众创作热情。通过竞赛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对舞蹈影像的宣传,对舞蹈影像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疫情之下舞蹈艺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以舞抗疫主题活动虽然是相关部门提出的,但由于疫情期间难以组织线下开会等原因,基本都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进行投稿,并由平台内部自行筛选公布,尽管有些平台有些颁奖机制,但并没有详细地提出颁奖流程和审查环节。
  全国公益舞蹈影像征集活动时仅以点赞数作为唯一评审依据,彰显“哪个点赞多,哪个视频好”的原则,极其不利于优秀舞蹈影像的传播,与其说是舞蹈影像竞赛,不如说是“人缘赛”,参赛选手可以通过自己的交际能力拉取相应的赞,“人缘好”的参赛选手往往可以拿得到优秀的名次,而那些优秀作品就会被埋没。这就可以看出,如果仅仅只是依靠新媒体平台的点赞机制,那么在发展阶段的舞蹈影像将会出现“逆向选择”现象,这样不仅是对优秀舞蹈影像作品的摧残,更是对劣质艺术作品的放纵。
  除此之外,通过对该平台舞蹈影像作品进行分析,难免发现部分作品的创作存在“异曲同工之妙”,而这种现象在如今互联网时代该如何避免也必将值得讨论。
  四、疫情之下对舞蹈影像未来发展的建议
  无人知晓疫情什么时候可以彻底结束,但是在这一时期,国家提倡“以舞战疫”的活动以及舞蹈者们的行动,舞蹈影像依旧在疫情的动荡中不断创新和进步。有想法的人们利用新媒体媒介的方式,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式,用舞蹈影像的方式展现疫情期间人们的喜怒哀乐。
  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上述问题:舞蹈影像过于追求现代化技术以及主题内涵的肤浅化,它们大都是以特效、音乐、素材视频等非舞蹈的方式展现的,将完整的舞蹈视频剪辑的眼花缭乱,实则没有什么深刻含义,最后用某个形式感极强的名字出现,只是表面上展现了舞蹈的内涵。同时,各地响应国家相关部门的“以舞战疫”主题活动,也会通过自媒体平台向广大群众征集“战疫”舞蹈影像的作品,但是在评审阶段由于评审机制问题,好的作品会被埋没,舞蹈作品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那么对于未来舞蹈影像的发展就要对症下药,因此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自媒体平台评审程序的改善
  可以通过多位评委公开评选打分、专家评委和大众评委相结合打分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在作品从新媒体平台收集完毕后,把作品公开呈现到自媒体的平台上,广大群众在平台下方“留言+点赞”的方式投票进行第一轮评审。在这一过程中,参选者可以选择性的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以保证其隐私权和名誉权。
  再有专家团队进行第二轮评审。为确保评审的公平、公开、公正性,评选过程中将采取回避原则,即是指评委若与评审作品有直接利益关联,则评委不参与该作品的评审。专家评审团队可以来自于舞蹈界较为权威的人士、影视界较为厉害的导演等,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公开打分,再结合两轮的总票数决定作品的高低名次。
  因为仅仅依靠自媒体平台的“点赞”机制,可能会导致优秀作品被埋没,也会让本来别具匠心的作品消失在大众视线里,打击了优秀编导的创作积极性。
  (二)发展线上舞蹈影像理论教学
  舞蹈影像需要通过视听语言的方式展现舞蹈主题,可是视听语言属于舞蹈以外的专业分支。因此,要把舞蹈影像展现得淋漓尽致,便需要做到平衡舞蹈和镜头的关系。
  在舞蹈影像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人有舞蹈拍摄的能力,也要有视听语言的知识。在疫情期间,可以通过网上授课的方式,向舞蹈者们传授剪辑、特效、配字幕等知识。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学习知识的数据库。通过对互联网资源的整理,可以从国内外的网站中找到各种教学资源,这样不仅扩充了知识面,也让视频剪辑的风格变得多元化,并且网上授课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展开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习舞蹈影像的效率和质量。
  线上舞蹈影像教学模式非常多样化,比如:云课堂、直播课堂等等,打破了教学的空间限制,使得舞蹈者可以更快地了解到新媒体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剪辑能力,让作品可以合理的运用远、全、中、近、特等镜头语言,加大了舞蹈艺术本身的形式美感。
  参考文献:
  [1]袁艺.欧美实验行为舞蹈影像的历史源流与概念辨析[J].北京舞蹈学报,2017(02).
  [2]袁艺.实验性舞蹈影像的价值审视与媒体传播[J].艺术探索,2019(06):118-124.
  [3]邓肯.浅析“舞蹈影像”形式的优与劣[J].大众文艺,2019(18):168-169.
  [4]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92.
  [5]孟梦.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舞蹈创作现象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2).
  [6]刘春.数字化舞蹈[J].艺术评论,2004(05).
  [7]刘春.屏幕上的舞蹈景观与身体记忆[N].中国艺术报,2019-03-18(003).
  [8]苏宇童.刍议“以舞抗疫”主题舞蹈影像作品特点[J].艺术评论,2021(01).
  [9]张曦丹.录像舞蹈的历史源流及创作分析[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10]黄雨薇.网络舞蹈资源现状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
  [11]范璐.舞蹈影像中的语言表意及创作[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2]成振珂.传播学十二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14-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来源:SCI论文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