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对策探析 — 以原生态音乐欣赏为例论文

导读: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美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向新高度。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音乐鉴赏课作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必修科目,承担着完善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任务。不论是从倡导“文化自信”的角度,还是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角度,笔者认为我国千年传承的优秀民族音乐应当被在首要位置,因为民族音乐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对青年一代的民族品质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下的高校美育课程中,民族音乐的教育始终是软肋,我们的民族音乐鉴赏教学现状难以与理想的民族文化教育相匹配。由此笔者通过结合自身音乐鉴赏课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原生态音乐欣赏为例,谈谈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原生态音乐,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教育的方式之一,通过聆听、身体参与等等多种方式感受音乐之美、艺术之美,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不论是作曲家、表演者,还是欣赏者,他们之间都是彼此影响、互相交流的关系。通过音乐欣赏,人们会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以此反馈影响到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中,激励人们创编更多好的音乐作品。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审美能力、审美趣味,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是促进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教育教学的前提,更是帮助我们实现美育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音乐欣赏的性质及意义
  (一)音乐欣赏的性质及其特点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们通过聆听音乐,获得丰富的美的体验、情感体验,从而使得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满足,通过音乐欣赏,也使得音乐表演、音乐创作有了实实在在的表现途径。从音乐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作为核心环节的音乐欣赏,其成为所有音乐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从音乐欣赏出发,人们可以欣赏作品,从而创作作品、表现作品;人们创作作品,表现音乐,或唱、或奏,其终点又回归到音乐欣赏,期待从听众中得到反馈,以利于自身不断精进表演水平、演唱水平,钻研如何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更能够征服听众,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音乐体验。作为一名专业音乐表演家,亦或是站在舞台上进行期末汇报的音乐专业生,听众的反馈无疑对音乐表演者来说影响都是巨大的,这无关乎演奏、演唱水平高低,而是音乐欣赏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台上和台下,甚至影响着一个时代的音乐艺术。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的信息,这是音乐的重要特征。“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即便聆听同一首音乐,不同的听众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必然是不同的。看似台下听众一齐坐在音乐厅、坐在教室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被动地接受着表演者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和审美情感,但是在受到音响刺激的一瞬间,人们因为自身个体差异,因为年龄、性别、个性、生长环境、文化基础、音乐基础、审美水平、偏好、人生经历等等诸多综合因素不一,早已在听的过程中身体、思想、精神主动受到影响,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影响着自身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激发听众产生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体验是非常复杂的,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主动地、带着创造性地欣赏音乐,通过音乐抚慰心灵、丰富情感等等,这是我们期待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够达到的目标,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探索、并为之努力的。


浏览大图
  (二)音乐欣赏的意义
  谈及音乐欣赏的意义,之前就有提到对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种种促进作用,但终究还是要回到音乐欣赏的终极目标—回归到培养人、发展人的本身。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其如何“为人生而音乐”,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就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欣赏的作用。过去,由于条件落后,人们需要先解决温饱、生存问题,会觉得音乐离自己很遥远,音乐也许是音乐家、从事音乐专业人士才需要了解的东西;现在的人们则会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本身,愈发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由此更加体会到音乐之于人生的意义,认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音乐,在音乐的世界中,人们能够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美的享受,使得自己的身体、心理得到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音乐欣赏课,我们用一首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和音乐评价能力,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本文以原生态音乐欣赏教学为例,也因原生态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劳动人民中来,流传于人民群众,音乐内容形象生动,表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历史文化,代表着我国美好的大山大河,表现力极强,对于青年一代来说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原生态音乐欣赏教学价值
  原生态音乐的定义源自自然科学,原生态指的就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存在的东西,其给人带来的感受是自然的、朴素的、天然的,未经雕琢,给人以原始的、贴近自然的音乐审美体验感受,音乐能够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情感,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原生态音乐的创作环境不同于现代音乐,富有其特有的泥土气息。它生于民间,长于田野,飘扬于山河湖海,田野林间。或是在节日庆典时、农耕劳作时,又或是在心情愉悦、三两朋友相聚,需要某种形式来表现、宣泄情感时,人们自由地、发自肺腑地进行歌唱,不拘泥于地点和形式,仅仅是针对当下的情境有感而发,随性而作。基于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同的民族,尤其不同的语言特点,均会影响原生态音乐的音阶、节奏节拍特点等等,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原生态音乐。民族语言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例如劳动号子、信天游、赶五句源于汉族;“白曲”源于白族;“大歌”源于侗族;“花儿”源自回族;“香哩歌”源自瑶族等等,都是极富民族特色、代表性的原生态音乐。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极具特色的习俗、语言、文化特点,这也决定了其必然衍生出各具代表性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生活,或唱、或奏、或演,都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象征着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生命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充分肯定、积极践行自身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认识、了解、走进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中,喜爱民族音乐,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体验民族音乐、参与到传统音乐的创作,不遗余力地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音乐表现形式传承下去。
  (一)促进音乐欣赏内容多元化
  不论是仔细翻阅我们的音乐教材,亦或是随机打开学生们最爱的网易云、QQ音乐App“我最喜爱”歌单,再看大大小小学校演出音乐节目的种类、选曲,不难发现流行音乐、欧美音乐占据了学生的世界、占据了我们的舞台。基于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深刻反思。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喜爱流行音乐,因为歌词清晰明了,旋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够表现年轻一代的态度、思想、情感等等。那么学生们为何如此不关注传统音乐?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觉得听不懂、不时尚,又或是觉得表现形式很陌生、不贴近他们的生活等等。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作为高校音乐教师,首当其冲就需要利用好音乐欣赏课这个良机,为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可以尝试走进传统音乐、了解认识各类民族音乐,多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对症下药”。例如原生态音乐,其本身也是作为一种劳动人民宣泄情绪情感的音乐表现形式,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表达着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民俗特点,其唱法、表现方法自由,非常富有创造性。以此为契机,教师何不抓准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原生态音乐是如何用其独有的表现形式进行“freestyle”,各民族人民如何用这种自由的音乐表达民族文化等等,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课,尽可能的了解学习、体验感受多元化的音乐作品,为他们开拓更广阔的音乐世界。
  (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激发音乐创作民族性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要改变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民族音乐”的现状,我们要以从根本原因出发,即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我们要丰富音乐的种类,使得学生的音乐欣赏内容多元化,更要有意识地多加入民族音乐作品。例如原生态音乐虽然属于小众音乐,但是由于其创造性非常强,表现形式不拘泥一格,非常自由,我们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可以通过欣赏原生态音乐作品、观看各民族原生态音乐视频,与学生对其艺术性、表现特点、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在充分聆听、欣赏、体验了原生态音乐,掌握其艺术特点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灵感,结合学生本身的文化背景、地方文化以及自身的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想象力进行再创造,与此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学生加入现代的伴奏、配器等等,创新演绎民族音乐作品、原生态音乐作品,多多打磨,学生也会在亲身创造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原生态音乐、民族音乐独具一格的魅力,更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其创作热情。为了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更为了鼓励他们的创作热情,教师要尽可能争取在各种学校晚会、或者校级比赛甚至更加大型且有影响力的比赛活动中进行展示,给予他们机会和平台表现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大学生看到原来我们的民族音乐可以如此演绎,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通过欣赏、创造、表演几大音乐实践环节,学生切身参与、体验感受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的魅力,自发的产生民族自豪感,真正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落到实处。


浏览大图
  (三)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
  原生态音乐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起源点,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传统和民族精神。不难发现,原生态音乐的表现形式多以集体呈现,不论是在婚典节庆、祭祀等等活动中,都会听到集体演绎的原生态音乐。所以我们说,原生态音乐是各民族人民集体共同创作、演绎的产物,它融合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人民的智慧,口口相传,不断传承、创新,使其充满不竭的生命力。通过音乐欣赏课,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民族音乐,认识各类民族音乐,除了让他们领略原生态音乐之美、挖掘民族音乐的特点,甚至可以表现、创新演绎、创作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民族音乐作品中表现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等等。如彝族的“打歌”,其演出形式少则三五人,多则成千上百人,是一种人数不限的环形集体歌舞。在欣赏“打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领悟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作为一种集体歌舞,必须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整个参演人员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互相配合,有条不紊地按照相应的程式和要求进行集体舞蹈的演出,才能使得整个舞蹈展现出其本身的民族艺术文化特点。
  三、原生态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探讨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学习领域,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非常关键的位置。不论是对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情操,还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音乐评价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们非常清楚普通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演奏家、音乐学科专家,而是想培养完整的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正如达尔克罗兹所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我们要打开学生固有的音乐思维,融入多元化音乐作品,加强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更要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在欣赏、体验、创造的过程中,理解、认同、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文化,以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心态进行音乐审美欣赏,吸纳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珍视我们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文化结晶。
  (一)适当运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音乐情境
  在音乐欣赏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原生态音乐情境。虽然受到一些条件、环境的限制,我们很可能无法带领学生去当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原生态音乐的创作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尽可能的给学生去创设情境。例如通过视频播放原生态音乐表演视频、纪录片,PPT展示相应民族的风景、民俗、人文地理特点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根基,为之后的作品欣赏做好前期铺垫。又如著名的陕北民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除了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感受传统演绎版本,还可以播放阿宝全新演绎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版本,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进陕北民歌,体会信天游的表现特点。还挖掘,加深对其音乐文化的理解。
  (二)民间艺人进课堂,还原真实原生态音乐
  在音乐欣赏课上进行原生态音乐的欣赏教学,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利用多媒体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直观、亲近地感受民族音乐,但是仅仅通过音频、视频,如果没有面对面的现场感受,近距离的亲身体验,原生态音乐带给学生的感染力和冲击始终有所欠缺。由此,教师可以尽量创造条件,将一些常见的原生态音乐中代表性伴奏乐器和演奏乐器的民间艺人、专业人士请到课堂,如藏族的统嘎、新疆的冬不拉、蒙古的马头琴等等。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音色,定会给学生带来非常深刻、直观的欣赏体验;或是邀请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艺人来到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为学生进行现场展示,用淳朴、自然的嗓音演绎原生态音乐,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丰富情感和表现力,使其更好地把握其艺术精髓。最后设计问答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对少数民族艺人进行提问,拓宽音乐视野的同时,学习民族乐器的作用,领悟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这些方式对丰富原生态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的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与时俱进,传统现代有机结合
  面对多元音乐文化,为学生营造一个与之相应的文化语境是非常重要的。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三版)中就强调了众多音乐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和内容的重要性。例如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带来的不同的“内心认知”和音乐审美活动中接受者所处的“情境”带来的创造性意味等。并且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艾利奥特也曾经强调音乐是有目的性并置身于某种语境之中的,并且音乐的内涵也应该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来理解。如此可见在进行原生态音乐欣赏教学时,为学生营造文化语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或是现今很多流行音乐创作者也开始寻求流行与民族的契合,希望更多的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所以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听到用现代的表现方式、配器方法创新演绎的传统音乐作品。如流行歌曲《丁香花》与陕西民歌《丁香花》,将两首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对其各自表现手法、旋律特点进行总结。为什么民族音乐可以流传百世?正是因为其凝聚着民族的精神,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一代代人传承、发扬下去。又如周笔畅演唱过的《浏阳河》,孙楠的《万泉河水清又清》,谭维维的《数人玩》更是赋予戏班的歌曲以新的表现力,演绎曲艺精神摇滚乐。民族歌曲、流行音乐互相结合的新民歌迸发出新的火花,丰富了我国音乐艺术表现内容,使得传统民族音乐展现出新的活力。同时在课堂上以这样的方式作为引入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们每每都会兴致勃勃的仔细聆听民族音乐新的表现形式,同时在欣赏过后发表自己的感受,表示感受到传统音乐的生命力和不设限的可能性,对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更多的灵感。以学生为本,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针对他们对原生态音乐的好奇心展开探索,更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针对性,选择适合学生的听赏方式,并且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活动形式,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全身心去感受、体验、参与到音乐中,享受整个欣赏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欣赏教学、美育教育的目的。原生态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起源,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象征着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生命力。从音乐教育方面来说,大力弘扬民族音乐,进行原生态音乐欣赏教学也能够加强音乐欣赏作品内容的民族化、多元化,更能够在西方浪潮的冲击之下,帮助学生加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给学生,这样才不会丢失我们自己文化的根,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的音乐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蔚.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高校教育传承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1(01).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3]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4]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杨丽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来源:SCI论文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