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导读: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21 年 2 月该院收治 的 128 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要】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21 年 2 月该院收治 的 128 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4 例。对照组实施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 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 1 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衡能力 [Berg 平衡量表(BBS) ] 评分、躯干功能 [ 躯干损伤量表 (TIS)] 评分和移动能力 [ 改良 Rivermead 指数(MRMI)] 评分。 结果: 治疗后,两组 BBS、TIS 和 MRM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 BBS、TIS 和 MRMI 评分, 效果优于单纯躯干控制训练。
  【关键词】 卒中;偏瘫;肌内效贴;躯干控制训练;平衡能力;躯干功能;移动能力
  Application effects of intramuscular effect combined with trunk control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LIU Da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of Shenyang 739 Hospital,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intramuscular effect combined with trunk control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post- 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128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who were treated from September 2018 to February 2021 in thi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or the prospective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6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unk control train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muscular effect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continued treatment for 1 month. The scores of balance ability [Berg balance scale (BBS)], the trunk function [trunk impairment scale (TIS)] score and the moving ability [modified Rivermead index (MRMI)]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BBS, TIS and MRMI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Intramuscular effect combined with trunk control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BBS, TIS and MRMI scores in the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trunk control training.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Intramuscular effect; Trunk control training; Balance ability; Trunk function; Moving ability
  卒中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速,易遗留不同 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1] 。已知临床 可通过提高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能力 [2]。 躯干控制训练以提高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为目标,进 行平衡功能训练;肌内效贴可通过牵拉上肢皮肤, 改善上肢肌张力,支持和训练软组织功能 [3] 。本文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 中的应用效果。


浏览大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21 年 2 月 本院收治的 128 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 治指南 2010》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4] ;临床表现为 一侧肢体瘫痪、无力,或言语不清,意识昏迷,口 角歪斜等。排除标准:认知、沟通能力障碍;严重 器质性疾病;其他疾病所致平衡功能异常;对肌 内效贴不耐受;病情严重,难以完成肢体功能训 练。患者或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 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 号: 201914)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 察组各 64 例。对照组:男 34 例,女 30 例;年龄 38~72 岁, 平均(53.78&plusmn;2.64) 岁; 病程 10~42 d, 平 均(26.84&plusmn;1.48)d; 左 侧 瘫 33 例, 右 侧 瘫 31 例。 观 察 组: 男 33 例, 女 31 例; 年 龄 40~70 岁, 平均(53.94&plusmn;2.79) 岁; 病程 10~40 d, 平均 (26.93&plusmn;1.54)d; 左 侧 瘫 35 例, 右 侧 瘫 29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凝、营养脑神经、控制血 压等常规治疗;并实施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翻身、起 坐、坐站、上下肢负重及步行等功能性训练,同时 进行坐位、站位平衡等常规平衡功能训练, 1 次 /d, 1 h/ 次。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实施躯干控制训练。(1) 腹式呼吸: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并拢, 双足平踏于床面,康复师双手叠加置于其腹部,给 予适当阻力;引导患者深呼吸,嘱其吸气时最大限 度向外扩张使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 腹部自然凹进,向内朝脊柱方向收,胸部仍保持 不动,最大限度向内收缩腹部,尽可能排出所有气 体,10 次 / 组,2 组 /d, 以不感疲劳为宜。(2) 双手上举训练:引导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使患侧拇 指位于上方,掌心相对,在坐位下,由健侧手带动 患侧手上举过头, 然后放下, 重复进行, 2~3 次 /d, 10~15 min/ 次。(3) 活动伸展上肢: 引导患者取 仰卧位,康复师辅助其上举、外展、内收、旋转上 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随着患者主动性增加逐渐 减少辅助量, 2~3 次 /d, 10~15 min/ 次。(4) 躯干、 骨盆反向抗阻训练: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健侧在 上、患侧在下) ,双下肢屈髋屈膝,双肩呈 90&deg; 屈曲,伸直肘关节,交叉相握双手,康复师双手分 别置于患者骨盆侧后方、肩关节前方,对躯干进行 反向牵拉,嘱患者骨盆旋后抵抗阻力。然后,嘱患 者伸直患侧髋关节,康复师双手分别置于其患侧骨 盆髂前上棘、肩胛骨处,同样进行反向牵拉,嘱患 者骨盆旋前抵抗阻力。各方向均训练 10 次 /d。(5) 躯干、骨盆旋转训练: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交 叉举起,屈曲靠拢双下肢呈中立位,双足平踏于床 面, 嘱患者做肩胛骨交替离开床面动作, 10 次 / 组, 2 组 /d。然后,嘱患者以尽可能大的幅度左右缓慢 摇摆膝关节,10 次 / 组,2 组 /d。(6) 仰卧抬腿 训练: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分别置于身体两侧, 使腰椎与床面尽可能贴紧,由康复师辅助其交替举 起双腿至 30&deg;,维持时间为 2~3 min/ 次,10 次 /d。 (7) 坐位 Bobath 球训练: 协助患者坐于 Bobath 球 上,维持躯干直立,分开双足使其与肩部同宽踩 地,自行做躯干前屈、左屈、右屈、旋转等训练, 5~10 min/ 次,2~3 次 /d。(8) 仰卧位 Bobath 球训练: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屈曲双下肢将小腿置于 Bobath 球上, 指导患者向前方、后方、左右滚动球, 5~10 min/ 次,2~3 次 /d。持续训练 1 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威海海格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YL50)治疗。(1)腹直 肌: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剪裁 I 型贴布, 在剑突与 第 5~7 肋结合点固定“锚”(贴扎起端, 固定端), 竖直贴至耻骨联合。(2)腹外斜肌:协助患者取 仰卧位, 剪裁 I 型贴布, 在患侧腹股沟固定“锚”, 斜向上将“尾”贴于 T12 棘突处。(3)腹内斜肌: 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剪裁 I 型贴布,在剑突处固定 “锚”,将“尾”贴于患侧髂嵴前半部分。(4) 竖脊肌: 协助患者取侧卧位, 剪裁 I 型贴布, 在患 侧T12 横突处固定“锚”,“尾”贴于同侧髂后上棘。 贴布定时更换,2~3 d/ 次,持续贴扎 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衡能力 评分。采用 Berg 平衡量表(BBS)评估,包括闭眼 站立、双足并拢站立、坐站、转身一周等 14 个项目, 采用 0~4 分评分法,评分范围 0~56 分。评分越高 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 [5]。(2)比较两组治疗前 后躯干功能评分。采用躯干损伤量表(TIS)评估, 包括动态坐位平衡(共 10 个项目, 评分 0~10 分)、 协调(共 4 个项目,评分 0~6 分)及静态坐位平衡 (共 3 个项目,评分 0~7 分)等三个维度,评分 越高,患者躯干功能恢复越好 [6]。(3)比较两组 治疗前后移动能力评分。采用改良 Rivermead 指数 (MRMI)评估,包括床上翻身、坐位维持、立位 维持、室内步行、上下楼梯等 8 个项目, 总分 40 分, 评分越高,则移动能力越好 [7]。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 分析,计量资料以( &plusmn;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chi;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 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 疗后, 两组 BBS 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 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躯干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 动态坐位平衡、协调及静态坐位平衡等 TIS 评分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 组动态坐位平衡、协调及静态坐位平衡等 TIS 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 MRM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 MRMI 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 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浏览大图
  3 讨论
  卒中后偏瘫患者多表现为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 功能障碍,常规康复治疗主要针对偏瘫侧上、下肢 功能进行训练,未对患者躯干控制能力进行有效评 估, 难以改善患者平衡能力, 导致病情恢复缓慢 [8]。

浏览大图
  躯干控制训练采取多种训练方式,其中腹式呼 吸能改善僵硬肌群, 增大胸廓扩展度, 增加肺活量, 利于躯干控制训练开展;双手上举训练能恢复患者 肩胛带及肩至手指各关节的解剖关系,缓解上肢水 肿, 诱发上肢运动功能; 活动伸展上肢训练可诱发、 促进上肢的主动运动;骨盆是连接躯干、下肢的枢 纽,对维持人体正常姿态及下肢运动具有重要作用, 躯干、骨盆反向抗阻及旋转训练可改善躯体协调功 能,提高步行及平衡能力;由康复师协助进行仰卧 抬腿训练能够有效锻炼下肢功能;坐位、仰卧位 Bobath 球训练可促使患者形成平衡保护反射, 激发 躯干肌收缩重新建立平衡 [9]。 腹外斜肌构成腹壁的最表层,其走行为从前下 走向中线外侧,若腹外斜肌单侧收缩,躯干会转向 对侧,若双侧收缩,骨盆会后倾,躯干屈曲;腹内 斜肌分布于腹部两侧,参与躯干左右旋转;竖脊肌 参与躯干后伸、侧屈、旋转,协助平衡脊柱。本研 究在上述部位贴扎肌内效贴,可产生不间断的感觉 输入,激活皮肤感受器,进而使得外周传入信息增 多,改善肌张力,而皮肤感受器被激活后可增加本 体感觉输入, 改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竖脊肌运动模式,进而改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 [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 BBS、MRMI 和 TI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 吻合 [11] 。分析原因为卒中患者偏瘫部位伴有多感觉 障碍,独立坐时难以支撑,易倾斜摔倒,躯干控制训 练以恢复患者躯干控制力为前提,进行一系列功能 训练,能有效纠正患者身体力线,改善躯体倾斜程 度,为调节平衡能力、改善躯干功能奠定基础 [12-13]。 而肌内效贴通过在患者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 肌、竖脊肌选择适宜“锚”点,沿肌肉走形方向延 展,可促使肌肉收缩,减轻肌肉疲劳度,进而提高 躯干肌肉运动能力; 同时, 肌内效贴具有缓解疼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收缩等多重作用 [14]。 在躯干控制训练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具有协同增效 作用,且通过肌内效贴减轻疼痛、加快血液循环可为躯干控制训练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利于躯干功能、
  平衡能力的快速恢复。因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 且随访时间较短,其结果尚需后期加大样本量,延 长随访时间开展深入研究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 可提高 BBS、TIS 和 MRMI 评分, 效果优于单纯躯干控制训练。
  参考文献
  [1] 邵慧兴,马力,刘湘敏,等 . 肌内效贴镇痛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2):342-345.
  [2] 郑增宾,马明,赵祥虎,等 . 悬吊运动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效果 [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5):564-569.
  [3] 金景,蒋苏,潘晓励,等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6):415-417.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J]. 中国临床医生,2011,43(2):146-153.
  [5] 金冬梅, 燕铁斌, 曾海辉 . Berg 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 [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25-27.
  [6] 吴丹丽,解东风,宋梅思,等 . 中文版躯干损伤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躯干功能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1):40-44.
  [7] 范子言,李宝金,廖伶艺,等 . 躯干控制训练对急性期脑卒 中偏瘫患者动态坐位平衡和躯干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1(6):847-852.
  [8] 崔志慧,任惠明,郭旭,等 . 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1):63-65.
  [9] 毛朝琴,戴立磊,范澄,等 . 躯干核心肌群强化训练的强度 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疗效研究 [J]. 中华保健医学杂 志,2019,21(1):17-19.
  [10] 李威, 李丹, 赵宜莲, 等 . 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影响 [J]. 中国康复, 2018,33(4):279-282.
  [11] 刘建华,魏清川,胡秀茹,等 . 躯干控制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 [J]. 中国康复,2020,35(11):582-586.
  [12] 陈秀恩,郑洁皎,庄霁雯,等 . Stroop 范式和躯干控制双任务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1):45-49.
  [13] 张婷婷,姜建萍,谢江波,等 . 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11):847-849.
  [14] 吴七二,高晓平,宋娟,等 . 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5):334-3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来源: SCI论文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