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

导读:随着科技创新进程的深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 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并且成为引领高质量经济发 展的战略引擎。


SCI论文(www.scipaper.net)

  摘 要:随着科技创新进程的深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 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并且成为引领高质量经济发 展的战略引擎。新时代新征程,聚焦山西省科技创新发展中存 在的短板和问题,协调解决好研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难 题,统筹推进“三类创新”,畅通创新创业产业链,推动科技与 经济实现创新发展、紧密结合。要从强化基础研究,集聚力量 进行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重点产业全产 业链培育提升行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 体质量;明确企业创新主导地位,推动产学研金有机融合,夯 实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聚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深化科技人 才发展体制改革,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赋能山西经济高 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科技自立自强,现状与挑战, 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技自 立自强又是关键手段 。山西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在 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牵引质量、效率 、动 力“三大变革”,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 用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拓宽 科学技术的广度,延伸科学技术的深度,把科技创新的阻力加 快转化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牵引力,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 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山西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 轨道上阔步前行。


浏览大图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面对艰 巨转型任务,实现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韧性提升的战略抉 择 。深刻认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基础 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科技自主创新在推动经 济高质量中的关键引领作用。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 重要基石

  科技强则国家强,国家的强盛需要经济、政治、社会、国防 和科技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而科技水平的提升又为经济高速 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强大提供坚实基础和内生动力 。新时代 新征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为了解决发展和生 存的问题,还是为了增强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更是支 撑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选择 。紧紧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坚定走好科技自主创新的先手棋,才能抢占行业先机、赢得发 展优势。

  (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防范风险和维护国家安 全的重要保障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全球 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的未知风险挑战, 世界经济进入新的 动荡变革期 。为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防范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 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 、自主 性、安全性,增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 。只有通过科 技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 手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不会遭遇迂缓甚至被阻断的风险, 才能从根本上统筹安全与发展。

  (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比以 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增强自主创新 。只有以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为推手,以强大科技作支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掌 控,才能以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形成更加高校顺畅的创新体 系,为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强筋健骨,更好地应对国内国 际复杂环境变化,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 的安全和稳定 。 同时,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才能推 出更多普惠民生的创新成果, 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和满足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新 的增长空间、关键着力点,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增长 提供主要支撑体系。

  二、山西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以创新牵引质量、效率、动力三大 变革,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财政投入稳步 加大 。这些年随着我省科创工作的纵深推进,山西不断扩大规 模、力度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2021 年,全省 R&D 经费总量达 到 251.9 亿元,全省 R&D 经费投入强度为 1. 12%,占全省研发 投入总额的比重连续 6 年超过 80%, 累计实施重大项目揭榜 招标 67 个,财政投入政策引导资金约 4.39 亿元,带动的社会 资金投入超过 12 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科技企业孵化和 技术市场活跃,2021 年末,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 3553 家,是 2012 年的 12 倍;全省专利授权量达到 37379 件,是 2012 年的 5.2 倍;发明专利授权量 3915 件,为 2012 年的 3 倍;平均每亿 元研发经费产生的发明专利申请在 2012 年是 40.9 件,2020 年已提高到的 44.9 件,专利产出效益明显提高。优秀成果不断 涌现 。十年来,全省获 40 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仅 2021 年就有 10 项 。这些都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物资保 障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省重点实验室 117 家,国家级重 点实验 8 家,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 31 家、413 家;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 白俄罗斯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 揭牌成立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累计建成 智创城 11 个,拉动全省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平台提质升级 。还 积极拓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我省产学研机构与中国科学院 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联合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200 余项, 先后与国内知名高校共建好“12 大省校合作基地”,与“一带一 路”共建国家、高校、企业联合实施 240 项科技合作交流专题 项目。

  (二)对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描述性分析

  近几年山西省的转型发展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实力居全国第 22 位,处于中游偏下水平,众多专利发明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只占不到 10%,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性分析。

  1.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现状分析。科技资源的投入涵盖人力与财力两个方面, 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山西省科技创新投入能力进行分析:

  (1)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情况 。从总量上看,山西省 R&D 经费投入虽在 2015、2016 年有所下降,但在整个区间段大体上呈逐年增长趋势,从 2011 年的 113.37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211.05 亿元,2011— 2020 年平均增长 7.4%。2020年的 R&D 经费投入与 2011 年相比实现了翻番, 山西研发经从统计口径来看,基础研究费、应用研究费与试验发展经 费共同构成对研发经费的统计 。

  表 1 为山西省 2011— 2020 年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中各项费用占比情况, 可以看出长费投入规模在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加大。


浏览大图

  从统计口径来看,基础研究费、应用研究费与试验发展经 费共同构成对研发经费的统计 。表 1 为山西省 2011— 2020 年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中各项费用占比情况, 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在整个研发经费中占比最少, 这对全省未来基础研究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利。

  从图 2 可以看出, 近几年山西省的这三种经费整体上都 在逐步增长,但是前两种经费的增速不明显,试验发展经费同 研发经费投入的增幅基本一致, 试验发展在研发经费中的占 比达到 4/5.可见,全省已经开始重视对于基础研究、中试孵化 阶段的研发投入,但我省要想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还需要 进一步调整科技经费配置比例。

  (2)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情况。全省 2011 年到 2020 年 这 10 年间的 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基本稳定在每年 3 万人 的水平, 据全国数据显示,2020 年山西省 R&D 人员全时当量 在全国排 20 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占比均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 山西省科技研发人才总量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可 见,全省科技人才总量不足,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供给 更是不足。

  2.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现状分析 。下面从区域的专利情况、 新产品销售收入 、以及技术市场成交情况三方面对山西省的 科技创新产出情况进行分析。

  (1)专利授权量与有效发明专利量情况 。专利是描述科技 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发明专利又是衡量专利情 况的一项关键指标 。从图 3 可以看出, 山西省 2011— 2020 年 间的专利授权量表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从 2017 年到 2020 年 间更是迅猛增长, 尤其是近两年,2020 年专利授权量达到 27296 件, 比上年增长 64.5%, 是 2011 年专利授权量的 5 倍 多 。有效发明专利量也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可以看出最近几 年的增幅稍快于前几年的增幅,2020 年为 10218 件, 比 2011 年多 8559 件,有效发明专利量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也由 2011 年的 33%上涨到 2020 年的 37% 。纵向来看,山西省的专利授 权量与有效发明专利量都有所提高, 但是两者之间的绝对差 额比较大,对科技创新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创新发明比较少,科 技成果转化率低。


浏览大图

  (2)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 。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主要对 象是大中型工业企业, 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 从 一 定程度上可以用来 衡量该区域的实际科技创新能力 。 2011— 2020 年间, 只有 2014 年和 2015 年呈现出小幅度的下 降,2016 年之后大幅增长 。2020 年山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 产品开发项目 6539 项,开发经费支出 148.09 亿元,新产品销 售收入 2311. 12 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速分别为 36.9%,5.5%, 16.2% 。这说明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潜能,科技 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3) 技术市场成交额情况 。全省技术市场成交额虽在 2013— 2016 年有上下波动的情况,但这 10 年间整体呈现增加 的态势,2020 年受疫情影响出现反常的转折,从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全省技术市场发展态势不是很稳定, 全省技术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对于技术市场的控制和管理存在漏洞,投入产出 效能较低,科技创新力量配置有待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有待整 合。


浏览大图

  3.科技创新环境现状分析。

  (1)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从图 5 可以看出,山西省 2011— 2020 年间教育经费支出增长较慢, 增速平缓,2015 年,2016 年,2017 年三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基本保持在一个恒定值 600 亿元左右 。说明全省的教育经费支出已经达到当前政策范围 的最大阈值,要想改变当下科技创新的环境,政府需要从制度 政策创新上下功夫。


浏览大图

  (2)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和专职教师人数增长率情况 。由图6 可知, 山西省 2011— 2020 年间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和专职教 师人数增长率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校学生、专任教师在个别 年份表现出的负增长, 说明存在高校高层次专业人才流失的 问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需要 加强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重视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破除科研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障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由以上对山西省科技创新实力存在问题和现状的定性分 析,得出以下结论: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逐年上升但配置不合理, 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有待优化; 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偏 低,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能 力有所提高但竞争优势不明显,原始创新动能不强,关键核心 技术有待突破;人才队伍结构、评价机制、激励体系有待优化;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生态环境不完善。

  三、山西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需要协调解决经费投入不足与配置不合理的难题

  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全省研发经费来源渠道有限,当前科 技创新资金投入中政府投入作引导,企业自身投入占主体,金 融机构作支撑, 但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 资体系尚未建立,导致研发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科技投入支撑 重大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强 。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我 省高新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效率的提升 。此外,中试孵 化发展阶段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因为高校、科研院所自身孵化 研发资金有限,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在总投资占比偏低。

  创新资源分配不合理。“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体系的 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 现依赖于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2021 年,基础研究在我省研发 支出结构中所占比例达到 5.4%, 这一年虽然我国达到历史新 高,但也仅有 6.09%,相比发达国家普遍占比 15%以上的水平 差距很大 。由于山西省投入基础研究中的经费仍然过于薄弱, 会导致科学研究出现断层, 影响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此 外,全省的基础研究过多依赖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政府研究机 构,企业投入还不足 5%,需要适当调整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省 研发经费中的占比。

  (二)需要统筹推进基础研究 、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 “三类创新”协调发展

  全省在科技创新上存在明显的“后发劣势”:知识积累不 足,科研力量分散,过度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基础研究和原 始创新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更多依 靠自身创新提供的内驱力, 而不是单纯依赖外部创新产生的 外溢效应 。全省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日益突出:基础 研究底子弱、原始创新动能不强,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成 果缺乏战略支撑,全省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必须解 决好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问题,以科技自主创新支撑经济高 质量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而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又离不开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支撑 。随着 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 进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就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理 论指导,而关键核心技术也为基础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所以,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需要“三类创新”有机统一、协调 发展。

  (三)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缺乏有 效路径与机制保障

  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新产品和技术开发的创新链, 布局创新链以完善产业链,部署产业链以盘活资金链,聚焦创 新链以激活人才链,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 链”的协调配合、融合发展,这既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的内生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全省科技成果产 业化水平低, 一些科技成果在研发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其市场 潜力 、推广价值和实践应用, 导致研究成果与生产应用相脱 节,有效供给不足,而且大部分企业的产业竞争优势不强,在 产业链上难以突破高端发展, 致使研发与应用之间的通道不 通,创新体系不协调,创新成果难以市场化,产学研之间无法 有机融合 。据 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统计数据显 示,2020 年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不到 10%左右,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 30%, 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60%至 70% 左右 。高校、科研院所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仍是以职务、职称而 论,导致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政府机构与企业的创新人才因 制度性差异,无法无障碍地双向流动 。这些都加剧科技创新与 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凸显,进而制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的实现。


浏览大图

  四、助力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一)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创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联合体,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为理论研究、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有力支撑,直接影响科技创 新的深度和广度 。加快基础研究原创突破 。建议“十四五”期 间,全省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创研究,将基础研究和底层技 术研发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点,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 项目部署,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实践中的共性共通 基础问题的解决,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 合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 同时,加 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支持供给, 鼓励重点科研团队和创新队伍 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开展长期研究, 逐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 占比,完善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建立科 技经费预算评审机制和预算决策程序, 探索面向结果的财政 资金配置方式。

  集聚力量进行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 主可控 。整合优势科研力量推动全省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提质 升级,推进和拓展以“太原科创驱动中心”“太忻科创走廊”为 核心平台的体系建设,打造辐射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环高校知 识生态圈”“环产业园创新生态圈”,深入推动以煤炭能源清洁 高效利用、量子光学、不锈钢材料等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 实验室体系建设 。推动跨地区设置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搭建 省域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加强与北京怀柔、雄安新区 、京津冀 经济圈等地区的联动发展,推进“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怀柔 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建设 。 围绕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高精尖产业全链条,探索大纵深、跨行业、跨产业的 研发模式,加强协同创新,强化关键领域核心领域技术突破, 把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和 可持续发展。

  (二)聚焦打造全过程产业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 业创新体系整体质量

  加快开展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培育提升行动,推行“链长+ 链主”工作机制,注重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产业集群链条 。 一是优选育强“链主”企业 。围绕 10 大重点产业链,重点扶持 培育宝武太钢、太重等 20 家“链主”企业,遴选一批具有竞争 力的先进制造业“链核”企业,并将其纳入我省后备企业资源 库重点培育 。鼓励打造具有特色核心优势的“双链主”重点产 业链,探索“1+2+N”发展模式,建立产业链共同体,深入开展技 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打造优质产品、特色产品、名牌产品 。 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示范作用,培育带动形成“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产业链群。二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围绕产 业链创新链构建服务链、金融链、政策链、人才链、生态链,完 善“源头创新 + 技术开发 + 成果转化 + 创新创业 + 新型产业” 的技术创新链 。探索对重大战略项目、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实 施创新资源要素协同配置 。 围绕产业链短板和创新链痛点进 行重点布局,提高创新要素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 、重大装 备等产业领域的市场化配置能力。

  构建涵盖源头创新 、核心技术突破到生产应用的一体化 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编制产业“清单 + 图谱 + 地图”,包括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清单、关键技术和卡脖子“双清单”,重点产 业链图谱,产业地图。“锻长板补短板”,助力强化全省科技创 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在“锻长板”方面,围绕新材料、高端 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新型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组织 实施“领雁”“领航”计划,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促进 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培育发展兴创、大数据、现代服务业 等新兴产业,推进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等标志性 产业链和数字产业集群建设 。在“补短板”方面,聚焦国计民 生、战略安全的关键领域,一体推进短板攻关、迭代应用和生 态培育,加快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此外,持续向纵深推进科技 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组织机制保障和发展制度环境,完善要素 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应用牵引等长效机制,促进各类政 策协调配合,实现政策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互动。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金融合发展,夯 实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凸显企业创新主体身份和提升创新动能 。鼓励企业加强 技术创新投入, 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效能, 使企业投身基础研 发、技术革新、产业承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科技活动中,加强 企业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的参与度 、话语权 。 企业应发挥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主体作用, 由企业确定创新目 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企业组织创新过程、企业主导创新成 果转化, 大幅提升提高企业出题的攻关榜单数和企业承担的 攻关项目数 。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从创新需求提出到成果实现 的完整流程和流畅机制,缩短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链条 。鼓 励政府与链主企业联动共同出资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 题,面向全国挂榜,由链主企业出题、选帅、评价和应用推广, 增强其创新带动力 。优化中小创新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加快实 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孵化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独角兽企业等企业的生态链,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链成 片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环节, 科技成 果从立意、研发、融资、孵化,再到最后实现产业化,是一个环 环相扣、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需要各类创新因素融合互动才 可以实现 。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高校院所等,实行 “研究院 + 运营公司 +基金”、多元化投入团队持股的混合所 有制等模式,建立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同时具备创新研发 、 产业升级、人才引育等多种功能的创新型研发机构 。构建“政 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统筹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围绕科技创 新能力(创新链)向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链)的转化过程,瞄准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转化再到产业市场化的各个环节, 架构从 技术转让、成果应用 、知识产权保护到科技中介、市场咨询的 完整科技服务链 。指引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朝着社会化 、规范 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育一大批具有成果筛选、市场评估、融 资服务、成果推介等综合功能的示范转化承接机构。

  ( 四 )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更高水平推进人才 自 主培 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激发生产力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所在 。全省 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优化创新人才引育政策。 聚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端装备 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领域引进战略科学家,培育具备战略 科学家潜质, 能在科技战场上指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多种兵 联合作战的“帅才”。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 卓越工程师队伍,并形成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 、青年科 技人才队伍成长梯队 。推进人才自主培养,突出高校人才培养 基地作用,构建“研究机构 + 高校 + 企业 + 用户 + 创新创业资 源”的协同创新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培育机制,联合设立一流科技型商学院、产业技术学院等 。突出企业承载创新人才主体 作用,探索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构建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 体系,培育新时代工匠与中高端技能人才品牌,建立省级高层 次科技人才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双聘制”试点基地,探索企 业人才弹性编制池制度 。全面深化省校合作,建设“智库合作 基地”,选聘智库专家作为决策咨询顾问,建设“高校科研平台 延伸基地”,省内单位与高校共建科研平台。

  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 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建立健 全需求众筹 + 全面揭榜 + 科学评审 + 里程碑管理 + 绩效评价 管理链条,推行项目管理里程碑制、结题验收备案制,实施科 技项目服务首问负责制,聘任科技项目专员,对科技项目进行 全流程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鼓励对 前沿探索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总技术工程师负责 制”, 鼓励首席科学家团队集聚力量探险科 )学的“无人区”。健全以成果奖励、项目奖励、 特殊津贴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支持激励体系,健全知识、技术等 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科技人才年薪制、协议工 资、分配股权等符合市场特点、人才价值、有竞争力的薪酬制 度和分配方式 。尝试将成果转化实效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 核业绩, 探索在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作出 重要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超额利润分红 、项目跟进投资等激 励方式。

  参考文献:

  [ 1] 编写组 . 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 北京:党建读物出 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

  [2]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 . 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对面通 俗理论读物系列丛书之产业升级 转型发展[M]. 山西:山西出版传媒 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22 .

  [3] 彭绪庶 .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逻辑、显示困境和政策路 径[J]. 经济纵横,2022 (7):50-59 .

  [4] 钟书华,李光,潘建红,孙德忠,罗天强 .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的战略方向与实现路径 (笔谈)[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2 (3):612-621 .

  [5] 蔡劲松 .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 家 重 大战略需求[J]. 国 家 治 理,2022(7):50-59 .

  [6] 丁明磊 .科技自立自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关键支撑[J]. 国家治理,2021( 10):35-39 .

  [7] 王志刚 . 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J].旗 帜,2020 ( 12): 11-13 .

  [8] 求是网评论员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EB/OL].求是网,(2020-11-05).http://www.qstheory.cn/wp/2020-11/0 5/c_1126703255 .htm.

  [9]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 创新型国家[EB/OL].(2020-10-21).https://www.sohu.com/a/426377171390536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来源:SCI论文网

推荐阅读